因為拱棚的土地利用率高,建造簡單,于是很多原來種植露天菜的菜農開始建造拱棚。但是很多菜農在建造拱棚時多存在一些誤區,如:拱棚內的所有立柱都垂直于地面、棚面平直、拱棚兩側無擋水墻等。那么針對這些誤區菜農應該如何改進呢?在這里我們就介紹一些方法,希望對菜農有所幫助。
改拱棚兩側及兩頭立柱垂直埋設為傾斜埋設
菜農在設置拱棚立柱時,習慣將拱棚內所有的立柱垂直埋設,拱棚在遇到大風時,棚體被風一吹,就會發生傾斜,嚴重時導致立柱斷裂,拱棚倒塌。實踐證明,采用傾斜埋設立柱的拱棚,其抗壓能力能得到顯著提高。所以菜農在決定建造拱棚時,應將拱棚最中間的一排立柱垂直埋設,而對于拱棚兩側的其它立柱,則應采取傾斜的方式埋設。以南北向建造的拱棚為例,如果建造拱棚時所需的立柱排數為奇數,則應將拱棚最中間的一排立柱垂直設置,而對于緊靠中間立柱東側的立柱,菜農則應讓其向東側傾斜,并且立柱的傾斜角度越向外越大。但菜農也要注意,棚最外側立柱的傾斜角度以不超過2度為宜。而對于拱棚中間立柱西側的立柱,在埋設時則要注意向西傾斜,并且傾斜的角度要與東側的立柱對稱。而對于拱棚南北兩頭的立柱,也應稍稍向外傾斜設置。當這些立柱使用竹竿將其連成一體后,其相互之間的支撐能力增強,能大大提高拱棚的抗風、抗壓能力。經過這樣的改進后,如遇到西風時,大棚西側的立柱因為向西側傾斜,對風具有較強的抵抗能力,拱棚就不會再發生被風吹斜的現象。
拱棚棚面易拱不宜平
很多種植拱棚的菜農都有這樣感受,那就是如果拱棚棚面較平,不僅會影響棚面的采光,導致棚內的提溫速度較慢,并且在放風時也不宜將棚內的濕熱空氣排出棚外,不便于通風。所以菜農在建造拱棚時應注意適當增加拱棚的拱度,以增強棚面的采光性及通風性。
像菜農建造跨度在15米左右的大棚,一般要求使用7組立柱,如果拱棚中間最高的立柱高度為3.8米,那么相鄰的第二組立柱高度在3.2米,第三組立柱高度在2.5米,邊柱高度在1.6米為宜,同時立柱埋設的深度在40厘米左右即可,且中間一組立柱距離第二組立柱的距離為2.7米,第二組立柱與第三組立柱的間距為2.5米,第三組立柱與邊柱的距離在2.3米為宜,經過這樣建造的拱棚,就能達到較為理想的拱度。
拱棚的拱度增大后,當遇到大雪天氣時,雪能夠很好地從棚膜上滑下,從而保證拱棚不被壓塌。同時當拱棚的拱度增大后,棚內的濕熱空氣在上升時能夠更快地被排出棚外,從而有利于拱棚內溫度的控制。
拱棚兩側應設擋水墻
菜農在建造拱棚時,因為拱棚與拱棚之間的間距大多不足一米,非常小,這樣在遇到大雨天氣時,雨水就會在兩拱棚之間聚集,因為沒有擋水墻,拱棚內外兩側的地面高度相同,雨水就容易流進棚內,出現灌棚情況,影響棚內蔬菜的生長,嚴重的還會導致棚內蔬菜出現大面積死棵。因此菜農在建棚時還應該在拱棚的兩側設置低矮的擋水墻。
一般來說,擋水墻設置的高度以高出地平面15~20厘米即可。菜農在設置擋水墻時,可以設置在拱棚邊柱的內側,菜農可從拱棚與拱棚之間的空隙間取土 (這樣還有助于在拱棚間形成排水溝,便于雨水的排出)。然后菜農再將棚膜最下沿壓在擋水墻的外側,即可起到很好的防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