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北方地區是傳統的小麥、玉米主產區,每年有大量的作物秸稈因得不到合理利用而浪費掉。利用秸稈栽培高溫型食用菌草菇,使作物秸稈成為一種可開發利用的生物再生資源,既降低了草菇的生產成本,豐富了人民的菜籃子,又解決了夏季食用菌產品嚴重缺乏的難題。現將秸稈栽培草菇高效種植技術介紹如下。
1、品種特性與栽培適期。草菇為夏季栽培的高溫速生型菇類,從種到收只要10-15天,生產周期不過1個月。菌絲體生長溫度范圍為15-36℃,最適宜溫度為30-35℃,子實體生長溫度為26-34℃,最適宜為28-30℃。從堆料到出菇結束約1個多月,是目前規模栽培的食用菌中需求溫度最高,生長周期最短的栽培品種,草菇在甘肅省栽培適溫期短,適宜的栽培季節為7月初-10月上旬,一般在麥收之后開始進行生產。
2、原料選擇。適合草菇栽培的原料廣泛,麥秸、玉米秸、玉米芯、棉籽殼及花生殼等均可作為栽培基質用于草菇生產,栽培料應選用顏色金黃、足干、無霉變的新鮮原料,用前先暴曬2-3天。
3、場地選擇與處理。栽培草菇的場地既可是溫室大棚,也可在閑置的室內、室外、林下、陽畦、大田與玉米間作、果園等場地,大棚要加覆蓋物以遮陰控溫,新栽培室在使用前撒石灰粉消毒,老菇棚可用煙熏劑進行熏蒸殺蟲滅菌。
4、原料的處理。原料采用高量石灰堿化處理。即在菇棚就近的地方,挖一長6米,寬2.5米,深0.8米左右的土坑(土坑大小可根據泡秸稈多少而定),挖出的土培在土坑的四周以增加深度至1.5米,坑內鋪一層厚塑料膜,然后一層麥秸,一層石灰粉,再一層麥秸,再一層石灰粉,如此填滿土坑,最上層為石灰粉,石灰總量約為麥秸總量的8%。再在麥秸上面加壓沉物以防止麥秸上浮。最后,往土坑里灌水,直至沒過麥秸為止。同時,把約占麥秸總量8%-10%的麩皮裝袋放入坑中,浸泡24-36小時。
5、入棚、建畦、播種。把泡過的麥秸挑出,瀝水30分鐘后入棚。按南北方向建畦,畦寬0.9-1.0米,先鋪一層20厘米左右的秸稈,并撒上一層處理過的麩皮。用手整平稍壓實后播第一層種。按0.75千克/平方米的播種量,取出1/3的菌種掰成拇指肚大小,再按穴距和行距均為10厘米左右播種,靠畦兩邊分別點播兩行菌種,中間部位因料溫會過高而灼傷菌種故不播;之后再鋪一層厚為15厘米左右的草料和麩皮,把剩余2/3的菌種全部點播整個床面,然后再在床面薄薄地撒一層草料,以保護菌種且使菌種吃料快。最后用木板適當壓實形成弧形,以利覆土,料總厚度約為30-35厘米,畦間走道寬30厘米。
6、覆土、蓋膜。把畦床整壓成弧行后,在料面上蓋一層次2-4厘米的黏性土壤,可在走道上直接取土,使之形成了蓄水溝和走道。最好在覆土內拌入部分腐熟的發酵糞肥。覆土完畢,在畦面蓋一層農膜以保溫保濕,廢舊膜要用石灰水或高錳酸鉀消毒處理。覆膜完畢在料內插一溫度計,每天觀察溫度,控制在適宜溫度之內,料溫不超過40℃。如超過40℃應立即撤膜通風,在畦床上用木棍打眼散熱。
7、發菌、支拱。 覆膜3天后,每天掀膜通風幾次,每次10-30分鐘。至第7-8天,菌種布滿床面,等待出菇,此時應在畦面上支拱,拱上覆薄膜。兩頭半開通風,兩邊不要蓋得太嚴。因草菇對覆土及空氣濕度要求較嚴,拱膜可保持溫度和濕度穩定,如溫、濕度適宜,也可不用拱棚。
8、出菇管理。播種后10天左右,便開始出菇,此時要注意掀膜通風。待出菇多時,在走道內灌水保濕或降溫。如溫、濕度適宜要撤膜通風換氣,保持菇床空氣新鮮,溫度不宜超過36℃,以防止高溫使菇蕾死亡,如見畦床過干,不可用涼水直接噴灑原料或菇蕾,而要在棚邊挖一小坑,鋪上薄膜,放入涼水預熱后使用。整個出菇過程要嚴格控制溫度、濕度,并適當通風。草菇對光照無特別要求,出菇期給予散射光即可保證子實體正常發育。草菇蟲害主要有螨類、菇蠅和金針蟲等,可在鋪料前用90%敵百蟲700-800倍液處理土壤或用80%敵敵畏乳油800-1000倍液噴霧防治。
9、采收。草菇子實體發育迅速,出菇集中,一般現蕾后3-4天采摘,每潮采收4-5天,每天采2-3次。隔3-5天后,第二潮又產生,一般采2-3潮,整個采菇期15天左右,第一潮菇約占總產量的80%以上。當子實體由基部較寬,頂部稍尖的寶塔形變為蛋形,菇體飽滿光滑,由硬變松,顏色由深入淺,包膜未破裂,觸膜時中間沒空室時應及時采摘,通常每天早中晚各采收1次,開傘后草菇便失去了商品價值。
1、品種特性與栽培適期。草菇為夏季栽培的高溫速生型菇類,從種到收只要10-15天,生產周期不過1個月。菌絲體生長溫度范圍為15-36℃,最適宜溫度為30-35℃,子實體生長溫度為26-34℃,最適宜為28-30℃。從堆料到出菇結束約1個多月,是目前規模栽培的食用菌中需求溫度最高,生長周期最短的栽培品種,草菇在甘肅省栽培適溫期短,適宜的栽培季節為7月初-10月上旬,一般在麥收之后開始進行生產。
2、原料選擇。適合草菇栽培的原料廣泛,麥秸、玉米秸、玉米芯、棉籽殼及花生殼等均可作為栽培基質用于草菇生產,栽培料應選用顏色金黃、足干、無霉變的新鮮原料,用前先暴曬2-3天。
3、場地選擇與處理。栽培草菇的場地既可是溫室大棚,也可在閑置的室內、室外、林下、陽畦、大田與玉米間作、果園等場地,大棚要加覆蓋物以遮陰控溫,新栽培室在使用前撒石灰粉消毒,老菇棚可用煙熏劑進行熏蒸殺蟲滅菌。
4、原料的處理。原料采用高量石灰堿化處理。即在菇棚就近的地方,挖一長6米,寬2.5米,深0.8米左右的土坑(土坑大小可根據泡秸稈多少而定),挖出的土培在土坑的四周以增加深度至1.5米,坑內鋪一層厚塑料膜,然后一層麥秸,一層石灰粉,再一層麥秸,再一層石灰粉,如此填滿土坑,最上層為石灰粉,石灰總量約為麥秸總量的8%。再在麥秸上面加壓沉物以防止麥秸上浮。最后,往土坑里灌水,直至沒過麥秸為止。同時,把約占麥秸總量8%-10%的麩皮裝袋放入坑中,浸泡24-36小時。
5、入棚、建畦、播種。把泡過的麥秸挑出,瀝水30分鐘后入棚。按南北方向建畦,畦寬0.9-1.0米,先鋪一層20厘米左右的秸稈,并撒上一層處理過的麩皮。用手整平稍壓實后播第一層種。按0.75千克/平方米的播種量,取出1/3的菌種掰成拇指肚大小,再按穴距和行距均為10厘米左右播種,靠畦兩邊分別點播兩行菌種,中間部位因料溫會過高而灼傷菌種故不播;之后再鋪一層厚為15厘米左右的草料和麩皮,把剩余2/3的菌種全部點播整個床面,然后再在床面薄薄地撒一層草料,以保護菌種且使菌種吃料快。最后用木板適當壓實形成弧形,以利覆土,料總厚度約為30-35厘米,畦間走道寬30厘米。
6、覆土、蓋膜。把畦床整壓成弧行后,在料面上蓋一層次2-4厘米的黏性土壤,可在走道上直接取土,使之形成了蓄水溝和走道。最好在覆土內拌入部分腐熟的發酵糞肥。覆土完畢,在畦面蓋一層農膜以保溫保濕,廢舊膜要用石灰水或高錳酸鉀消毒處理。覆膜完畢在料內插一溫度計,每天觀察溫度,控制在適宜溫度之內,料溫不超過40℃。如超過40℃應立即撤膜通風,在畦床上用木棍打眼散熱。
7、發菌、支拱。 覆膜3天后,每天掀膜通風幾次,每次10-30分鐘。至第7-8天,菌種布滿床面,等待出菇,此時應在畦面上支拱,拱上覆薄膜。兩頭半開通風,兩邊不要蓋得太嚴。因草菇對覆土及空氣濕度要求較嚴,拱膜可保持溫度和濕度穩定,如溫、濕度適宜,也可不用拱棚。
8、出菇管理。播種后10天左右,便開始出菇,此時要注意掀膜通風。待出菇多時,在走道內灌水保濕或降溫。如溫、濕度適宜要撤膜通風換氣,保持菇床空氣新鮮,溫度不宜超過36℃,以防止高溫使菇蕾死亡,如見畦床過干,不可用涼水直接噴灑原料或菇蕾,而要在棚邊挖一小坑,鋪上薄膜,放入涼水預熱后使用。整個出菇過程要嚴格控制溫度、濕度,并適當通風。草菇對光照無特別要求,出菇期給予散射光即可保證子實體正常發育。草菇蟲害主要有螨類、菇蠅和金針蟲等,可在鋪料前用90%敵百蟲700-800倍液處理土壤或用80%敵敵畏乳油800-1000倍液噴霧防治。
9、采收。草菇子實體發育迅速,出菇集中,一般現蕾后3-4天采摘,每潮采收4-5天,每天采2-3次。隔3-5天后,第二潮又產生,一般采2-3潮,整個采菇期15天左右,第一潮菇約占總產量的80%以上。當子實體由基部較寬,頂部稍尖的寶塔形變為蛋形,菇體飽滿光滑,由硬變松,顏色由深入淺,包膜未破裂,觸膜時中間沒空室時應及時采摘,通常每天早中晚各采收1次,開傘后草菇便失去了商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