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鈴蟲是棉花上的主要害蟲之一,它食性雜、危害范圍廣,除危害棉花外,還能危害花生、玉米、大豆等作物。
在長江流域棉區,棉鈴蟲一年發生4-5代,以滯育蛹在土中越冬。第一代蟲主要在麥田發生,第二代幼蟲主要危害棉花頂尖,第三、第四代幼蟲主要危害棉花的蕾、花、鈴,造成蕾、花、鈴大量脫落,對棉花產量影響很大。第四、第五代幼蟲除危害棉花外,有時還會成為玉米、花生 、豆類、蔬菜和果樹等作物上的主要害蟲。
近年來生產上大面積應用轉基因抗蟲棉花品種,棉鈴蟲在棉花上發生危害減輕,但在其他寄主作物田的發生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棉鈴蟲在花生田危害,以幼蟲食害花生的葉片和花蕾形成缺刻,尤其喜食花蕾,影響受精和果針入土,造成大幅度減產。幼蟲孵出后先取食卵殼,隨后轉移到頂部取食嫩葉,低齡幼蟲能吐絲縛住未張開的嫩葉在其中取食葉肉,使葉片僅剩葉膜,成透明狀,3齡后食害葉片更為嚴重,一般葉片損失15%-20%,嚴重的損失50%以上。幼蟲有轉株危害習性,轉移時間多在夜間和清晨,傍晚施藥藥物易接觸到蟲體,防治效果好。
防治花生田棉鈴蟲,應在百穴有卵100粒或有蟲株率達5-10%時用藥。由于幼蟲3齡后進入暴食期,食量大,嚴重的可將葉片全部吃光,因此3齡前是防治的最佳時期。目前登記用于防治棉鈴蟲的藥主要有氰戊菊酯、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甲氰菊酯、聯苯菊酯、溴氰菊酯等菊脂類,丙溴磷、辛硫磷、毒死蜱、敵百蟲、三唑磷、殺螟硫磷、氧樂果等有機磷類,滅多威等氨基甲酸酯類,以及阿維菌素、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氟鈴脲、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蘇云金桿菌、虱螨脲、茚蟲威等。由于長期使用有機磷類和菊脂類農藥防治棉鈴蟲,棉鈴蟲對這兩類藥的抗性增強,防治效果下降。在用有機磷類和菊脂類農藥防效差的地區,宜換用其他藥。阿維菌素、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茚蟲威等藥用于防治棉鈴蟲效果好,在生產上應用較廣。此外,氯蟲苯甲酰胺、氟蟲雙酰胺等藥活性高,有較強的內吸傳導性,對棉鈴蟲有良好的防效。
用阿維菌素和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防治棉鈴蟲,一般純藥畝用量分別為1.5-2克和0.4-0.8克。上述田塊在下午4時后每畝用3.2%阿維菌素50毫升(折合每畝用純藥1.6克)或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100毫升(折合每畝純藥1克),正常施藥應該能取得良好防效。施用這兩種藥后害蟲死亡速度較慢,一般在施藥后4-7天檢查其防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