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與水稻輪作新模式自2003年應用以來,現在云和、龍泉、景寧推廣普及,年推廣面積5000畝以上,代料黑木耳栽培量5000萬袋,產值超億元。蘑菇與水稻輪作始于90年代末的平陽,除不與糧爭地外,具有較傳統蘑菇栽培投入小、勞動強度輕、雜菌及病蟲害少、品質好的優勢,現平陽縣已成為我省蘑菇優勢產區之一,年栽培量1000萬平方尺。半地下式栽培香菇與水稻輪作新模式是云和縣食用菌科技人員于1991年發明的,主要在云和、松陽、龍泉及江西、安徽、江蘇等地大面積使用,年應用量超過1.5億袋。
一、模式
食用菌與水稻輪作,茬口銜接搭配形式,可根據當地實際靈活選擇,現介紹3種主要的模式:
模式一:單季稻(或雙季稻)+蘑菇模式,蘑菇栽培又有單層栽培床、層半(當中增一層)栽培床和三層低棚栽培床等3種形式。
模式二:單季稻(或雙季稻)+代料黑木耳模式。
模式三:單季稻+半地下式栽培香菇。
早稻一般在5月上旬插秧,晚稻在10月下旬收割,蘑菇播種時間在每年10月底~11 月中旬,收獲時間在 11 月下旬~翌年5 月。代料黑木耳栽培段在10月底~11月初排場,收獲時間在 11 月中下旬~翌年4 月底。香菇在10月份排場,5月份采收結束后,整個栽培場即可翻耕插秧,秋天收割水稻后,繼續栽培香菇。
二、原理
中、低溫型食用菌與水稻輪作的原理和基礎是溫度互補,以充分利用水稻生產后冬閑田的土地資源和光溫資源。水稻與蘑菇、黑木耳、香菇等食用菌在生產季節安排上一前一后,溫度要求上一高一低,水稻生育期要求有較高的積溫,而食用菌子實體分化發育的溫度要求較低。營養需求上相輔相成,如稻草是栽培蘑菇的主要原料,食用菌栽培后的殘料可加工成優質有機肥,可還田作水稻生長的肥料。
三、關鍵技術
1、茬口安排
水稻大田栽培季節為5月上旬至10月底。早稻在5月上旬插秧,7月中旬收割;晚稻在7月底插秧,10月下旬收割。單季稻生產無特殊要求。黑木耳、蘑菇、香菇等中低溫型食用菌利用11月至翌年5月初的非水稻生產季節安排生產。
①黑木耳水稻模式。黑木耳栽培又分秋栽和春栽,秋季栽培據海拔高低選擇7月中旬至9月底制袋、接種,室內發菌培養,10月底~11月初(排場時溫度在15℃至25℃)排場,11月上旬~4月中下旬出耳;春季栽培(僅適合高山地區)于11月份至12月份制袋、接種、培養,翌年3月份排場出耳,5月底6月初結束后種單季稻。
②蘑菇水稻模式。在晚稻收割前15-25天,即于10月份完成蘑菇培養料建堆,晚稻收割后進行整畦→菇棚搭建→鋪料→播種,充分利用時間差而提早出菇,11月~4月為出菇管理期,5月至10月可安排雙季稻或單季稻生產。
③香菇水稻輪作模式。8~9月份香菇制袋、接種,發菌培養至11月中旬排場,采用半地下式栽培,5月份香菇采收結束后,整個栽培場即可翻耕插秧,秋天收割水稻后,繼續栽培香菇。
2、技術關鍵
①黑木耳代料栽培的技術關鍵是刺孔養菌和露天排場。菌絲發透耳棒后要進行一次刺孔,脫袋出耳的,一般孔大2-3mm,孔深5mm。可用2-2.5寸園釘制成釘板打孔;每袋菌棒9-10行,100-110個孔為宜。孔打好后,要采用“△”或“井”字型堆放,以利散熱及空氣流通。同時創造良好的通風和光照條件,有利菌絲恢復及生理成熟。如果免脫袋刺孔出耳,則孔大4mm,孔深5mm,孔數130個左右為宜。刺孔養菌時間一般為7-10天。菌棒刺孔養菌有少量耳芽形成后,氣溫穩定在25℃以下時,進行露天排場,接受自然光照催耳。耳棒最好用竹簽騰空離地,以利通風和防污染。
②蘑菇的技術關鍵是水分管理。蘑菇是水里來水里去的菌類,優質高產離不開科學調水。蘑菇生長所需的水分主要來自培養料,培養料進料時適宜的含水量是60%~65%;其次是噴灑在覆土層和空間的水分,主要有結菇水、出菇水、轉潮水等。水分管理采用秋冬菇從多到少、春菇從少到多的噴水原則,在用水技巧上應做到“八看”:即看品種、看氣溫、看氣候、看小空間保濕性能、看土層厚薄度、看土層與培養料干濕度、看料與土層內菌絲強弱度、看菇大小多少而靈活應用。因田菇的小空間濕度比原常規栽培的菇房濕度高得多,且溫室效應較明顯,故用水的總量應比常規栽培偏少。
③代料香菇的技術關鍵是半地下式栽培模式。其方法是在地面挖寬約1.2米,深20公分的“凹”式平底長畦。將菌棒豎立其內,進行半地下式栽培,上面以“弓”形竹片支撐,遮上薄膜防水保溫、保濕。薄膜上面另加草簾遮蔭調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