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表現 赤霉病可侵染小麥的各個部位,從苗期到穗期均可發病,引起苗枯、莖基腐、稈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對小麥影響最為普遍和嚴重。穗腐一般在揚花后6~10天出現癥狀,發病盛期通常在乳熟期,黃熟后停止。穗腐發生初期,往往先在個別小穗的穎殼上出現淡褐色水漬狀斑點,后擴散到整個小穗,由一個小穗蔓延到周邊小穗,并引起穗軸水漬狀青灰色或褐色壞死,部分或整個麥穗枯死,形成白穗。當濕度較大時,在穎殼邊緣或小穗基部產生粉紅色黏膠狀霉層,在麥穗近成熟時,遇高溫高濕,粉紅色霉層處產生藍色小顆粒,用手觸摸有突起感,不能抹去。受害麥粒皺縮、變小、干癟,表面有粉紅色霉層。
二、發病條件 小麥赤霉病的發生與流行受氣候條件、菌源數量、品種及栽培條件等因素影響。赤霉病菌對溫度的適應范圍較廣。菌絲發育適溫為22℃~28℃,最低為3℃,最高為35℃。而對空氣的相對濕度要求較高,空氣的相對濕度在80%以上時發病率高,低于72%一般不發病。因此,當春季回暖早、田間濕度大,特別是小麥開花期雨水多的年份對赤霉病的發生極為有利。近年來,大型機械收割小麥基本普及,大量病殘體留在田間,再加上小麥密度過大、過量偏施氮肥,極易造成小麥赤霉病的發生。小麥抽穗揚花期間若遇3天以上連續陰雨天氣,氣溫保持在15℃以上,赤霉病將大流行。
三、防治措施 要堅持“預防為主、主動出擊”的綜合防治策略。
1.農業防治。做到適時播種,配方施肥,培育壯苗,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加強田間管理,合理灌溉,保證小麥抽穗揚花整齊,縮短病菌侵染的危險期。麥收后清潔田地,把小麥秸稈、麥茬帶出麥田,集中漚肥或深埋,充分腐熟以促進病殘體腐爛,減少田間菌源。
2.藥劑防治。赤霉病防治適期為小麥揚花期,要把握好小麥揚花這一防治適期,實施“揚花一塊,防治一塊,全面用藥防治”。采用藥效高、殘效長的內吸性藥劑,一般畝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克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70~100克進行穗部噴霧防治。并根據天氣情況確定用藥時間和方法,當抽穗期高溫天晴,如天氣預報有連續陰雨,應抓住齊穗階段用藥;如抽穗期低溫日照少,則在始花期(5%~10%植株開花)用藥。用藥后如遇連陰雨天氣,要隔5~7天再防治1次,以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