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除東北、西北及華北部分地區實行直播外,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的方法,其好處有:一是解決前后作矛盾,經濟利用土地,提高復種指數;二是育秧在小范圍內作業,便于精細管理,培育壯秧;三是能在水利條件差的地方實行集中育秧,可經濟用水,利于適時播種移栽,爭取季節。除此而外,育秧移栽還可保證栽插密度和在大田中均勻分布,對促進水稻個體與群體協調發展,實現穩產高產均有重要作用。隨著生產條件改善,耕作制度改革和品種更新,育秧方式和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和逐步完善。50年代初期基本也是水秧田,合式秧田,50年代末期,在大面積上示范、推廣應用濕潤秧田,其后,推行保溫濕潤育秧和場地育小苗的經驗,都是以防治爛秧,培育扁蒲壯秧為目標。70年代隨著大范圍大面積雜交水稻推廣,育秧技術又有新的發展,成功地創造并推廣了兩段育秧方法培育多蘗壯秧,對發揮雜交水稻分蘗,發根優勢,實現穩產高產起了重要作用。
一.壯秧的作用和標準
育秧是水稻栽培中第一個重要環節,也是高產的基礎工作。它是以培育壯秧為目的,達到成苗率高、苗 齊、苗壯,保證有足夠的秧苗適時栽插,插后返青成活快,分蘗早,生長良好。“秧好一半稻”、“秧壯產量高”,是農民對育秧的正確而深刻的評價,也足見農民對育秧的重視。這是因為秧田期占整個水稻生育期的1/4~1/3,秧苗在秧田期中生長的好壞,不僅影響正常分化形成的根、葉,蘗等器官,且對秧苗移栽后返青、發根、分蘗乃至穗數、粒數等都有深遠的影響。由于各地氣候、耕作制度的不同,對秧苗的要求不同。雜交水稻強調培育分蘗壯秧、常規品種要求扁蒲壯秧;有的地方采用小苗(2~3葉)移栽,也用中苗(4~5葉)、大苗(6~8葉)移栽。四川省提出空田(包括冬水田在內)插小苗、旱小春田插扁蒲秧,遲栽田插分蘗秧三秧配套,以便及時早栽,避免收種逗工,耽誤農時。盡管對培育壯秧的具體要求有異,但在形態特征、生理特性及移栽后的生長特性上,仍有其共同標準。
1.形態特征
(1)生長健壯,苗體有彈性,葉片寬厚挺健,葉鞘短,假莖粗扁。分蘗秧要帶有三個以上分蘗。
(2)生長整齊旺盛,葉色深綠,苗高適中,無病蟲,綠葉多,黃,枯葉少。
(3)根系發達,根粗、短、白,無黑根。
(4)秧苗整齊一致,群體間生長旺盛,個體間少差異。
2.生理特點
(1)光合能力強,體內貯藏的營養物質多,組織充實,單位長度干物重高。
(2)c/n協調,碳水化合物和氮化合物絕對含量高,既不因含碳高而生長衰老,也不因含氮多而生長嫩弱,碳氮比小苗為3左右,一般秧苗為14左右,帶蘗壯秧還可稍高。
(3)束縛水含量較高,自由水含量相對較低,有利于移栽后的水分平衡,提高抗逆能力,返青成活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