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樹黃化失綠癥是缺少微量元素的生理性病害,常發(fā)生于夏秋季東部沿海蠶區(qū)。該病在20世紀90年代發(fā)生較重,后經綜合防治發(fā)病勢頭有所控制,但近年來又有所抬頭。該病在桑園中呈點狀、條狀和塊狀分布,始發(fā)于枝梢的嫩葉,先是葉脈間黃白化,隨后葉脈失綠,全葉黃白化,發(fā)生嚴重的葉緣焦枯或葉肉壞死腐爛,最后葉片脫落。溫度高時癥狀減輕或處于隱癥狀態(tài)。
一、發(fā)病原因。⑴江蘇東部沿海蠶區(qū)土壤大部分為海濱型輕鹽土和脫鹽土,土壤有效性鐵含量低,總鹽分含量高,影響桑葉葉綠素合成及根系吸收能力。⑵春季持續(xù)低溫、陰雨寡照,影響桑樹光合作用和對微量元素的吸收。⑶偏施雞糞、蠶沙等堿性肥料。⑷土壤板結或受漬返堿。⑸過多使用除草劑,破壞了土壤結構,微量元素活性下降。
二、防治措施。桑樹出現(xiàn)黃化失綠癥狀時應引起注意,及早采取綜合措施防治,一般經過2-3年的防治能有效控制桑樹黃化失綠癥。⑴埋草。夏伐后在桑樹空行中隔行挖深50-70厘米、寬30厘米的溝,埋入麥草、玉米秸稈、稻草等秸草,每畝埋1000公斤。⑵增施有機肥。施適量灰雜肥(雞糞、蠶沙不能施)、生物有機肥等,夏伐后適當噴施含鐵的葉面肥。⑶春季清溝理墑,疏通溝系,降低田間濕度,做到雨止田干。⑷深挖淺翻。結合冬季桑園管理深挖土壤,深度在30厘米以上,冬凍熟化土壤;春季結合除草淺翻,深度不超過10厘米。⑸盡量少用除草劑,以人工除草為主,也可以在桑園套養(yǎng)家禽抑制雜草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