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特點。該病危害楊樹的枝干,且以剛移栽的幼樹發病為重。病斑有兩種類型,①水皰型:此為該病害的最常見癥狀,通常以水漬狀病斑為主,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1cm,邊緣不明顯,手壓病斑有褐色液體流出,后期病斑下陷,呈灰褐色,中央有裂縫。水皰型病斑僅發生在光皮楊樹上,在皮孔的邊緣形成水皰,初為圓形,極小;后水皰變大,直徑O.5-2.Ocm,皰內充滿淡褐色液體;隨后水皰破裂,流出淡褐色液體,遇空氣變成黑褐色,并把病斑周圍染成黑褐色;最后病斑干縮下陷,中央有一縱裂小縫。②枯斑型:樹皮上出現數毫米大小的水漬狀圓斑,稍隆起,手壓有濕潤感,后干縮成微陷的圓斑,黑褐色。 在春季出現的病斑上,5月下旬至6月上旬產生許多黑色小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秋季形成的病斑,分生孢子器常在下一年形成。病斑下的皮層變褐壞死。病害主要發生在主干中下部,嚴重時擴展到干上部及枝條。受害最重的是新定植的幼樹,不僅發病株率高,病斑總面積所占干表面積的比例也大。'
二、發病規律。以菌絲體和未成熟的子實體在病組織內越冬。越冬病斑內產生分生孢子器和成熟的分生孢子,成為當年侵染的主要來源。翌年4月開始發病,5月下旬至6月形成第一個發病高峰。7-8月氣溫增高時病勢減緩,月出現第2個發病高峰,此時病菌來源于當年春季病斑形成的分生孢子,10月以后停止。春季氣溫達10℃以上,相對濕度在60%以上時,病害開始發生;24-28℃時最適宜發病。病菌從傷口或皮孔進入,潛育期約1個月。從發病到形成分生孢子期需要2-3個月,秋季在病斑上形成囊腔和子囊孢子。潛伏侵染是楊樹潰瘍病的重要特點,當樹勢衰弱時,有利于發生病害。當年在健壯的樹上發病的病斑,翌年有些可以自然愈合。同一株病樹,陽面病斑多于陰面。 未移植的苗木一般不發病或病害很輕。一經移植,水分失去平衡,樹勢衰弱,病害便易于發生。春季發病高峰是前年秋季侵染造成的結果,而不是當年春季侵染的緣故。春季造林時,初定植幼林上的新病斑也是頭年在苗圃感染所致。所以,苗木帶菌數量與新林地幼樹的發病程度密切相關。干旱瘠薄的立地條件是發病的重要誘因,也是我國干旱和半干旱的"三北"地區潰瘍病特別普遍而嚴重的主要原因。起苗時大量傷根和造林時苗木大量失水,是初栽幼樹易于發病的內在原因。 楊樹的不同種類及品系對潰瘍病的抗性有明顯差異。白楊派樹種抗病,黑楊派樹種抗性中等,而青楊派樹種則多易感病。青楊派與黑楊派樹種的雜交品系絕大多數也是較易感病的。青楊、小青楊、群眾楊、北京楊都是高度感病的楊樹。在抗病的派別中,有的品系是感病的,如毛白楊是較抗病的樹種,其中有些品系(三倍體毛白楊)卻十分感病。在感病類型中也有抗病品系。同時,樹種的感病性與其所在環境條件關系也非常密切。
三、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派系或品種;不從病區或發病園圃調運苗木。
2. 適地適樹。植樹前,應根據栽植地發生潰瘍病可能性的大小選擇樹種。干旱、瘠薄的土壤地段屬病害高發區,忌用感病樹種造林,并做好各種防治準備。
3.清除苗圃周圍病樹,以減少病菌的侵染來源。
4. 加強苗木管理。起苗、栽植注意保護根系;減少苗木運輸時間,以減少苗木失水量;在有條件的地方,苗木起出后,立即浸入水中24小時,以利于樹皮含水量的保持;栽前對根部噴以2,4-D之類的促生劑,有利于新根系的生長,增加吸水力,減少病害;栽后應隨即灌水。
5.沙地造林時,如能在幼樹根部覆蓋1mx1m的塑料薄膜,非常有利于土壤水分的保持和提高地溫,加速新根的生長,從而提高樹皮的含水量。土壤中加入吸水劑之類等有益于保持土壤水分的各種措施,對干旱條件下的幼樹都有減輕病害的作用。
6.在華北部分地區,秋季造林有利于楊樹根系的恢復和春季早發根,具有減輕病害的效果。
7.藥劑防治:(1)加強苗木栽培管理,秋季(9月初)對來年要出圃的苗木用70%的甲基托布津2OO倍液普遍噴灑一次,以減少苗木帶菌量;(2)苗木定植前(或已定植,但需在發病高峰以前,即4月初),用70%的甲基托布津100倍液(或2.12%的843康復劑100倍液、菌毒清300倍液)噴灑或涂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