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癥狀主要危害莖基部、葉片。受害部初呈邊緣不明顯的水浸狀淡褐色不規則形斑,后病組織軟腐,生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狀菌絲體,并形成黑色鼠糞狀菌核。莖基部病斑環莖一周后致全株枯死。采種株多在終花期受害,除侵染葉、莢外,還可引起莖部腐爛和中空,或在表面及髓部生絮狀菌絲及黑色菌核,晚期致莖折倒。花梗染病病部白色或呈濕腐狀,致種子瘦癟,內生菌絲或菌核,病莢易早熟或炸裂。
(2)發病條件為真菌病害。主要靠菌核留在土壤中或混雜在種子中越夏或越冬。南方菜區,菌核多在2-4月及10-12月萌發;北方菜區多在冬春季萌發。萌發的菌核產生子囊盤,盤中的孢子成熟后彈射出來借氣流傳播。首先在弱的葉片及花瓣上侵染。獲取營養后,才有能力通過菌絲侵染健部。病菌發育最適溫度20℃,最高30℃,最低0℃;孢子萌發最適溫度5-10℃,最高35℃,最低0℃。菌絲不耐干燥,相對濕度高于85%發育良好,低于70%病害擴展明顯受阻。菌核在干燥的土中可存活3年多,在潮濕的土中只能存活1年,在水中,經1個月即腐爛死亡。菌核50℃經5分鐘致死。栽培條件對該病發生影響較大,一般排水不良、通透性差、偏施氮肥或遇霜害、凍害或肥害的田塊發病重。
(3)防治方法
①用10%鹽水汰除混在種子中的菌核,減少初侵染源。
②有條件的地區進行水旱輪作,采用高畦栽植,避免偏施氮肥,雨后及時排水,收獲后清除病殘體,進行深翻。
③播種前把床溫提高到55℃處理2小時,可把菌核殺死。
④藥劑防治。發病初期施用5%氯硝銨粉劑每畝2-2.5千克,加15千克細土拌勻后撒在行間,或噴灑50%氯硝銨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900-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連續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