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薺稈枯病是一種毀滅性病害(有些地方菜農稱之為“荸薺瘟”),嚴重威脅著荸薺的正常生產。荸薺受害后莖稈枯死,嚴重時莖稈呈現一片枯死、倒伏狀,地下部不結球莖;受害輕者所結球莖小,果實畸形,品質下降,產量銳減。
1. 為害癥狀 主要為害荸薺的葉鞘、莖稈、花器等部位。
、偃~鞘。受侵害初期,基部呈現暗綠色不規則形水漬狀病斑,以后很快擴展到整個葉鞘,病部在后期干燥后變成灰白色,其上著生有黑色小點或長短不一的黑色線條點,即為該病菌的分生孢子盤。條件適宜時,病菌迅速向上部葉狀莖擴散。
②莖稈。感病后,初期也呈現水漬狀橢圓形、梭形或不定形黑綠色病斑,后期其病斑上也會著生小黑點或黑色短線條點,濕度大時病斑上會產生淺灰色霉層,受害嚴重時病斑成條狀。此時病莖組織會變得很軟,病部凹陷,全株枯死,極易造成莖稈倒伏。
③花器。多發生在鱗片或穗頸部,致使花器枯黃,濕度大時病部可產生灰白色霉層。
2. 發病特點 該病屬于真菌性病害,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盤隨病株遺落在土壤中或球莖上越冬。翌年4月,氣候條件適宜時從荸薺的氣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組織內為害,可借助風雨或灌溉水進行傳播蔓延。早栽的荸薺在8月初始發病,8~9月是發病盛期;晚栽的荸薺在8月底至9月初始發病,特別是白露節后如遇連續大霧天氣,烈日下可成片蔓延發病。該病發生最低溫度為5℃,最高溫度為32℃,適宜發病溫度在23~29℃。
荸薺生長期氣溫在17~29℃時,如遇連陰雨或濃霧、露水重的天氣則有利于發病。采用病株球莖留種或在重病田塊里連續種植,往往發病早且發病重。此外,荸薺種植過密,封行過早,造成田間通風透光性差;或荸薺生長早期施用氮肥過多,磷鉀肥缺乏,植株徒長柔弱等都會加重病情。不同品種間抗病性有一定差異,一般大紅袍荸薺比蘇薺、桂林馬蹄等抗病性強。
3. 防控措施
①選用抗病品種。老病區可因地制宜栽種番瓜薺、大紅袍等較抗病品種,并注意選用無病球莖或輕病田塊的球莖留種。
②實行3年以上輪作。特別是在荸薺老產區,推行輪作是防治該病最經濟有效的措施。種植1茬荸薺后,3年內輪作其他作物,如茭白、蓮藕等水生蔬菜或旱生蔬菜,可有效預防該病的發生流行。
③加強田間管理。最好做到排灌水分開管理,避免串灌或漫灌;及時拔除田間病株并帶出田外燒毀,以防病害傳播蔓延;適當增施鉀肥,可有效提高荸薺的抗病能力;收獲后,及時將田間病殘體集中燒毀。
④苗前處理。在育苗之前,將種球莖先放在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中浸泡18~24小時,然后再進行育苗。定植時,將荸薺苗放在上述藥劑中或用50%醚菌酯懸浮劑2000~3000倍液齊腰浸泡,3~5小時后再種植到大田里。
⑤藥劑防治。在荸薺苗封行前,用50%醚菌酯懸浮劑3000~4000倍液噴霧進行預防,隔15天再噴1次。發病初期,每5天噴1次藥,病情控制住以后隔10天噴1次,每次可從以下藥劑中選擇一種:40%三唑酮·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50%多硫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50%咪鮮胺可濕性粉劑1000~12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值得注意的是,暴雨來臨前要噴藥防治,雨后要及時補噴藥劑,重點保護新生莖稈免遭病菌為害;選擇2~3種藥劑交替使用,防治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