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葉枯病是一種侵染性強、傳播速度快的細菌性病害,常造成水稻葉片干枯,癟谷增多,千粒重降低,導致嚴重減產甚至絕收。近年來水稻白葉枯病在我省沿淮、沿海北部及淮北局部地區發生較重。省植保站綜合各方面發病因素分析,預計今年我省水稻白葉枯病2級發生,其中淮南大部1級,沿淮、淮北及沿海局部達3-4級,發生面積200萬畝,發生程度重于2008年,發生面積略大于2008年,如果夏秋季臺風較多,發生程度將加重。
近年來生產上大力推廣應用抗條紋葉枯病水稻品種,蘇北、蘇中地區的主栽品種已逐漸被抗條紋葉枯病品種替代,這些品種總體對白葉枯病的抗性下降,特別是蘇北種植的徐稻3號、徐稻4號、鹽稻8號等品種的抗性較差,導致前幾年蘇北局部地區白葉枯病發生較重。隨著感病品種種植面積的增加,一旦遇到夏秋季臺風暴雨多的年份,白葉枯病將對這部分地區的水稻生產造成嚴重威脅。
防治白葉枯病,應采取綜合防治措施。一是選用抗性較好的品種。如蘇北地區可以選用既抗條紋葉枯病,對白葉枯病又有較好抗性的華粳6號等品種。二是控制菌源。嚴格處理好病稻草,使其遠離秧田,以防病菌傳入秧田、帶入大田。三是實行保健栽培。合理施用氮肥,氮肥不能施用過多或過遲,以免造成水稻抗病力減弱,并造成田間郁閉、高濕的適于發病的小氣候,加重病情。水分管理要注意淺水勤灌,避免串灌。四是藥劑防治。秧田期在秧苗3葉期和移栽前3-5天各噴1次藥,嚴防病菌進入本田。大田施藥做到“有一點治一片,有一片治一塊”的原則,及時噴藥封鎖發病中心,并對周圍田塊也噴藥保護。
目前適用于防治白葉枯病的藥劑有葉枯唑、氯溴異氰尿酸、中生菌素、噻森銅、噻菌酮、農用鏈霉素、寧南霉素等。其中葉枯唑等藥劑內吸性較強,發病后使用有一定治療效果。白葉枯病存在對葉枯唑等藥劑的抗藥性生理小種,最好交替使用不同藥劑,單一使用某一種藥劑往往防效不佳。另外,銅高尚(27.12%堿式硫酸銅懸浮劑)、冠菌清(57.6%氫氧化銅干粒劑)等銅制劑對白葉枯病也有較好的防效,這類藥劑的防治對象較廣,可兼治水稻上其他多種病害。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藥劑在田間使用后對水稻白葉枯病的防效一般只有60%左右,在白葉枯病發病初期使用有一定防治效果,在田間水稻發病較重或者氣候條件有利于白葉枯病發生的情況下用藥防治效果較差。使用這些藥劑并不能將田間的病菌完全殺滅,一旦條件適宜,病害就會迅速抬頭。因此經用藥病情得到控制后,仍要做好監測工作,大風暴雨后一旦出現病情反彈,要立即用藥補治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