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間作滅蟲。生產(chǎn)實踐反復證明,棉田間種或插花種植適量的玉米、高粱、芝麻、芹菜、胡蘿卜等,能有效地誘殺棉鈴蟲,控制棉鈴蟲的大發(fā)生。每畝棉田四周及行間種植200株玉米,能誘集大量棉田天敵在玉米上棲息和繁殖,并能誘集棉鈴蟲在其上產(chǎn)卵,便于天敵捕食。
2、整枝滅蟲。在棉花蕾齡期,將田間管理時摘除的頂心以及打掉的無效花、蕾帶出田外處理,可以明顯減少田間卵和初孵幼蟲的存量。據(jù)調(diào)查,在2代棉鈴蟲發(fā)生期適時整枝1次,可使百株卵量下降40-60%;在2代棉鈴蟲發(fā)生期去葉枝的棉田,卵蟲存量減少3.5-54.6%;在4代棉鈴蟲高峰期,及時摘除邊心,贅芽,可使卵和幼蟲的存量分別減少52.5和58%。
3、抹卵滅蟲。2代棉鈴蟲卵主要產(chǎn)在嫩尖上和葉片的正面,在卵盛期按行逐棵將卵抹掉,2-3天1次,連續(xù)2-3次,能減少田間卵量的70%以上。
4、灌水滅蟲。結合棉田耕翻進行冬灌,可以風化土壤,凍死害蟲,使越冬棉鈴蟲蛹減少43.6-72.2%。棉花生長期,根據(jù)植株生長的需要,在棉鈴蟲2、3代蛹盛期結合抗旱適時灌水,對控制3代、減輕4代棉鈴蟲危害具有明顯的效果。據(jù)調(diào)查,適時灌水,蛹的死亡率可達70%左右,當代百株卵量下降65%。據(jù)資料表明,如果灌水淹沒表土達1.5小時左右,則棉鈴蟲入土1天者死亡率達100%,入土3-4天者死亡達80%,入土6-8天者死亡70%。
5、磷素滅蟲。棉鈴蟲產(chǎn)卵時有懼磷特性,遇到磷素便逃之夭夭。同時磷素又能使棉鈴蟲的卵殼變軟,影響其幼蟲的孵出。因而在其產(chǎn)卵期,用2%過磷酸鈣浸出液或磷酸二氫鉀300-500倍液,對棉田進行根外噴施,每次每畝噴50-60千克溶液,間隔5-7天噴1遍。這樣,一般能使棉田落卵量下降33.3-73.4%。
6、人工滅蟲。在棉鈴蟲的幼蟲期,組織群眾到棉田捕捉大齡幼蟲。此法既可以在防治錯時時作為應急措施,又可以作為藥劑防治后進行掃殘的一種重要手段。
7、放蜂滅蟲。在棉田有卵株率達到5%以上時,每畝釋放赤眼蜂1.5萬頭,以后每隔5天放一次,連放4次,防治效果可達70-100%。
8、燈光誘殺。根據(jù)棉鈴蟲的趨光性,每20-35畝棉田安裝1盞黑光燈誘殺成蟲,可使田間卵量下降25-35%;另據(jù)系統(tǒng)觀測,在6-9月誘蛾總數(shù)中,雌蛾占75.9%,其中未產(chǎn)卵和初產(chǎn)卵的占65%。
9、楊柳枝誘蟲。楊柳樹枝中含有某些特殊的化學物質(zhì),對棉鈴蟲蛾具有很強的誘集作用;將新鮮的楊、柳枝放置1天,使其萎蔫,然后每10根捆成1把,于傍晚插放在田間;把長60-70厘米,高出棉株20-30厘米,每畝插放10把,第2天早晨用塑料袋套把捕蛾,再將把子收回,灑上水保濕,防止葉片脫落,傍晚再重新插入田間。楊、柳枝一般每隔5-7天更換一次,以保證誘蛾效果。
10、性誘劑誘蟲。每代成蟲發(fā)生前2-3天,每畝設置1個水盆誘捕器。誘捕器要略高于作物,盆直徑35-40厘米,裝有性誘劑的誘芯(橡皮塞)距水面2-3厘米。誘芯最好日落后放置,天明后收回,密封保存在陰暗低溫處(放于普通冰箱的冷藏室內(nèi)即可)。密藏誘芯的有效期只有20天左右,所以在棉鈴蟲的每1世代要更換1次。據(jù)試驗,2代誘殺田與對照田卵的孵化率之比為1:2.35。由此可見,性誘劑的應用對蟲口的減退起到了明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