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雄踞古都西安,領略秦漢雄風,弘揚盛唐文明,是一所學科門類齊全、基礎與應用研究并重的百年高等學府,為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和西部大開發重點支持建設院校之一。
西北大學肇始于1902年的陜西大學堂,1912年始稱西北大學,1923年8月改稱國立西北大學,1937年抗戰爆發后,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等校內遷來陜,組成國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更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1939年8月復稱國立西北大學。建國后,按教育部規定,去掉“國立”二字,逕名西北大學。
歷經百年的風雨滄桑,西北大學現已發展成為一所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和良好聲譽的文、史、哲、經、管、法、理、工、醫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綜合大學。校園占地面積2360多畝,校舍建筑面積60余萬平方米,實驗儀器總值逾億元。現設有22個院系、69個本科專業、64個研究機構。由香港著名愛國人士邵逸夫先生贈建的西北大學圖書館,建筑面積15000平方米,藏書220萬冊,是我國西北地區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圖書館。學校還設有出版社、學報編輯部、計算中心、分析測試中心、電化教育中心等教學科研輔助機構。在校學生19000余人,其中博士、碩士生近3000人,本科生12000余人,外國留學生150多人。
西北大學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23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1100人,具有副高以上職稱者669人,中科院院士2人,雙聘院士7人,國家級、省級有突出貢獻專家35人。有12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多人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教師和有突出貢獻的留學歸國人員等稱號。
西北大學是一所教學與科研并重的大學,是國家批準的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單位及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建站單位,具有教授資格審定權和自行遴選確定博士生指導教師權。學校現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9個,博士學位授權點40個,94個碩士點和4個專業學位授權點,“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崗位4個,博士生導師151人。近年來,西北大學為適應我國社會與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要,進行了大規模的專業改造和學科結構調整,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礎學科與應用技術學科協調發展的專業格局,教育質量與教學水平穩步提高。現已形成了經濟學、計算機軟件等10余個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具有自己特色的優勢學科。學校有6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個國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國家工程技術中心,3個國家級重點學科,39個省級重點學科,1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近年來,學校先后獲得國家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國家優秀教學成果獎4項,陜西省優秀教學成果獎39項。學校在繼續重視和保護基礎理論研究的同時,積極開展應用技術的開發研究,每年承擔著國家“攀登計劃”、“863計劃”、“973計劃”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百余項。僅“六五”以來,全校獲各種科研成果獎勵140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20000余篇,出版著作2100余部,特別是一批標志性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如張國偉院士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998年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9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一等獎空缺,二等獎全國高校僅獲兩項);舒德干教授在早期生命演化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極大轟動,其成果入選199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中國基礎科學十大新聞”、“中國高校十大科技成就”,舒德干教授也因此獲得全國第二屆“長江學者成就獎”一等獎,也是2000年全國唯一獲此獎項的專家、2003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著名歷史學家張豈之教授主持編寫的《中國思想學術史》是我國學術史領域第一套系統學術巨著;經濟學科的研究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在西部地區位居首位,被譽為“西部經濟學派”基地和培養“青年經濟學家的搖籃”。1986年新華社以“中國的驕傲”為題公布的20項現代重大科技成果中,全國高校有6項入選,其中西北大學就有兩項入選。
西北大學是培養人文社科人才的基地、科學家的搖籃,我們熱誠歡迎有志之士報考西北大學。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本專業培養具備化學、生物學、食品化學、食品工程原理和食品技術等方面的知識,掌握現代食品制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夠在食品及其相關領域(如生物技術、生物醫藥和保健食品等)從事科學研究、產品開發、技術管理、品質控制、工程設計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地點: 陜西省西安市太白北路229號
郵編: 7100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