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是一種尿酸代謝異常引起關節、腎臟受損的代謝病。原發性痛風大部分發病年齡在40歲以上,多見于中、老年,男性占95%,女性則多見于更年期后發病。痛風有遺傳傾向,在同一家族中,發病率高達6~22%,一般人群中僅0.3%。飲酒、暴食、鍛煉過量、關節創傷、藥物等,可誘發痛風發作。中年男性應倍加警惕。
人類罹患的關節炎有近百種,唯痛風的病因最清楚。當血液尿酸濃度超過正常值,尿酸鹽結晶便可以在關節、腎臟、耳輪等部位沉積,破壞正常的組織結構,從而導致功能障礙。若能早期確診、有效地控制血尿酸,就可使病情逆轉。那么,怎樣才能做到早期發現呢?首先必須掌握痛風的臨床特征。
(1)午夜關節痛:患者常在午夜突然起病,每因疼痛而覺醒。初次發作大多是單關節發病,以下肢關節,尤以拇趾及第一跖趾關節多見,其次為踝、跟、膝、手指等關節,偶有雙側同時或先后發作,后期可發展為多關節。發病幾小時內關節腫脹,呈暗紅色,伴發熱、觸痛、活動受限。一般經過1~2天,或多至幾周后,可自然緩解,關節功能恢復,此時受累關節局部皮膚可出現脫屑和搔癢,為本病特有的證候,但并不是經常出現。只要出現過以上證候,就要高度警惕有痛風病的可能。
(2)間歇發作:初步發作后,病人不留任何不適,完全恢復健康。這種首次發作后完全復原的現象,是痛風性關節炎獨具的特點。若未給予有效治療,多數患者在一年內復發,且病情逐次加重。
(3)痛風石的形式:急性關節炎反復發作便進展為慢性關節炎期。痛風石為本期常有的表現,是該病的又一特征。痛風石是一種形態不規則,小如蠶豆大至栗子大小的腫物。一般以耳輪、跖趾、指間和掌指等處易見。這是因為這些部位體表的溫度較低,尿酸鹽遇冷溶解度降低,更易析出、沉淀,同時覆蓋在痛風石表面的皮膚比較緊張、發亮、菲薄的緣故。若痛風石經皮膚潰破形成潰瘍,可排出白色的陶土樣的尿酸鹽結晶。
痛風若能早期確診,治療效果通常是理想的。在醫生指導下選用秋水仙堿、消炎痛、布洛芬、強的松等藥物可控制關節炎。還可選用丙磺舒、苯溴酮、別嘌呤醇等促進尿酸排泄或抑制尿酸合成的藥物,以減輕或防止關節炎的發作。除藥物治療外,更重要的是調節飲食,防止過胖。不食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心、肝、腎、腦、沙丁魚等),以減少血中尿酸的形成;鼓勵患者多飲水,使每日尿量在2000毫升以上,以有助于尿酸排泄,防止尿酸鹽沉積于腎臟引起腎結石、腎功能不全。還要下決心嚴格禁酒,包括黃酒、米酒和啤酒。否則,等到出現關節畸形、腎結石、腎功能不全時,治療就十分棘手了。
總之,你若在夜間突發足趾疼痛,千萬不要忘了“痛風”這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