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環境的安靜與否,可以影響人們的正常睡眠,在家庭中居住或是在集體宿舍中休息,安靜與不安靜都是相對的,人們對“安靜”應該有正確的理解與認識,事實上在我們居住的自然環境里是不可能絕對安靜的,不論是什么時候,即使是所謂“萬籟俱寂”的深更半夜,也還是有各種各樣的聲音的,人類的生活也需要有各種各樣的聲音,那種“絕對安靜”的環境只有在人工設計的實驗室里才有,絕對安靜對人們沒有好處而且也難以適應。美國加里福尼亞州立大學有一間吸音的隔音室,有位記者叫保羅·班尼斯基,特地去這個實驗室“體驗”一下“絕對安靜”的感受,他在那里呆了一個下午,他發現在那種環境里十分難受,一些細微的聲音,比如他自己搔癢或者摸頭皮的動作的聲音都使他受不了。他說:“在那個環境里,我可以聽到自己心臟在跳動,血液在身上奔流,我只稍微動一下,就聽到骨節好像生銹似的,發出‘格格’使人難受的聲音,衣服的沙沙聲也使我無法忍受。在那里呆了半小時以后,耳朵變得特別靈,輕輕地吸一下鼻子,也像大叫一聲,把一枚針丟到地上,就像是在外面把錘子丟到地上一樣的響。”他又說:“最初,我把這種安靜當作一種享受,但是過了1小時,由于環境里沒有任何聲音,就使我感到不安,我咳嗽、寫字,故意弄出響聲來打破這種安靜,以便消除這種不安,但是不行,我這類動作的聲音都太響、太刺耳,翻書頁都像開槍一樣的響,幾小時之后,我再也忍受不住這種安靜了。到了外面,雖然感到嘈雜得很,但是很舒服,覺得那是‘吵鬧得可愛’”。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人們心理的健康發展,是需要有各種各樣的刺激的,包括聲音刺激。所以對“環境安靜”的要求,應該有正確的理解,不要過于苛求,這么一想對一般的不可避免的嘈雜,就能容忍而心安理得了。
當然,人們在睡眠時,周圍環境的安靜對入睡和睡眠的深度是有好處的,周圍的吵鬧聲可以影響一個人的睡眠,這是大家都理解的。所以家人與鄰居,對那些值夜班的同志,他(她)們白天休息睡覺的時候,應該盡量照顧,保持環境的安靜,這也是個社會道德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