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的目的是讓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熟睡以后,人體大腦皮質處于抑制狀態,外界的輕微刺激(例如走路、開門、關燈、談話聲音等)都不能傳入大腦,人體暫時失去了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使整個身心都得到休息。但是,在剛入睡還沒有完全睡熟或剛要醒來還沒有完全醒來的時候,大腦皮層處于局部的抑制狀態,即大腦皮質的另一部分仍然保持著興奮狀態,只要外界稍有刺激,機體便會作出相應的反應。尤其是小兒的神經系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興奮后極易泛化,當外界條件稍有改變時,如白天小孩玩得過于興奮、睡前家長過分逗引小兒、睡時被子蓋得太厚、睡時衣服穿得太多、睡眠姿勢不佳、患有疾病等,均可引起小兒睡眠不安、踢被子、講夢話、哭吵等。
那么,如何防止小兒踢被子呢?
首先,睡眠時被子不要蓋得太厚,盡量少穿衣褲,更不要以衣代被。否則,機體內多余的熱量散發困難,小兒悶熱難受,出汗較多,怎會睡得好呢?他就不得不采取“行動”把被子踢開。目前衣料種類繁多,一些家長喜歡用化纖面料給孩子做衣服,這是不科學的,因為化纖類衣料透氣性差,不利機體散熱。我們主張用柔軟透氣吸濕性好的棉織物給孩子(特別是嬰兒)做衣服,被子也應選用輕而不厚的。
其次,在睡前不要過分逗引小孩,不要恐嚇小孩,不講恐懼故事,不看驚險電影或電視,白天也不要玩得過于疲勞。否則,小孩睡著后,大腦皮質的個別區域還保持著興奮狀態,極易發生踢被、講夢話等睡眠不安的情況。
再則,要培養良好的睡眠姿勢。頭面部不要蒙在被子里,手不要放在胸前,最好讓小孩向右側睡。
另外,有些疾病也是引起小兒踢被、睡眠不安的原因,如蟯蟲病。因為蟯蟲喜歡在晚上活動,當小兒入睡后,肛門括約肌放松,蟯蟲便從肛門口爬出,在會陰、肛門周圍產卵。蟯蟲爬行的刺激,小兒可感到肛門口奇癢,常常迷迷糊糊用手去抓,有的甚至踢被,大哭大鬧。家長不妨留意觀察小兒肛門附近,如找到像一小段棉紗線樣的小蟲爬行,那便是蟯蟲,應請醫生診治。
如有可能的話,家長可以自行設計一個小睡袋,把小兒放在睡袋里。這樣,家長可以安心休息,不必再擔心小兒踢被子后著涼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