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移位的比目魚
海底躺臥,眼鼻搬在一邊的比目魚是我們常見的魚,都是一邊一只眼睛一個鼻孔,背部顏色深,腹部顏色淺,形體構造和顏色都是兩邊對稱的。但是比目魚卻很特殊,它的眼睛、鼻孔都生在一邊,身體的左邊顏色深,和泥沙相似右邊顏色淡,成為白色。它的身體扁長而橢圓,胸鰭、腹鰭都很小,脊鰭臀鰭極長,環繞著身體,幾平和尾鰭相連。它們喜歡躺在海底,等待小動物經過時起采捕食。它們生來并不是這種形狀的,在初孵化的一個月內,形狀和普通魚類一樣,眼鼻分生在兩邊,并不躺臥而是往來游泳自如。以后它慢慢地喜歡斜游和把右邊的身體貼在海底沙泥里去。頭骨就漸漸捩轉,右邊的眼睛鼻孔移向光亮的左邊。右邊貼在海底,不需要顏色來保護,變成白色,左邊需要保護色,就變得和泥沙一般深色。這種造成兩只眼睛和兩只鼻孔都長在一面。比目魚最大的達66公分,種類也很多,一般來說,眼鼻都生在左邊的叫鲆,都生在右邊的叫鰈。鰈類往往雌雄并游,形影不離,所以我國以“鶼鶼鰈鰈”(鶼是天空并翼而飛的鳥)來形容夫婦情感之好。各種比目魚,無論是鲆和鰈,都很鮮嫩好吃,也是制鲞干等材料。
頭頂吸盤的鮣
漁民在海里釣起一條大魚時,有時還有條灰褐色的魚附著在它身上,吸合得很牢固,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大魚所生的小魚,實際上它是另一種魚,叫做鮣。它的身體狹長,尾部較細,鱗片圓小,一張闊口,生著絨毛似的牙齒,脊鰭和臀鰭上下對稱,尾鰭像把凹圓的掃帚,肚里沒有鰾。它是怎樣會附著在大魚身上的呢?原來它的頭頂有一個橢圓形的吸盤,要占它身長1/4左右,有凸起的花紋像印文一樣。盤里軟骨板22枚-26枚,它就靠這些骨板緊緊吸著在大魚身上,依靠大魚的游行,遷移到很遠的地方去。它也能附著在船底,免費旅行。當它找到食物時,就會立即脫離大魚和船前去搶食。如果大魚吞食的食物殘渣淌流下來,它就張開大口,不勞而獲分到一杯羹。
這種鮣魚成長在溫暖的海洋里,拉丁美洲的居民往往利用它這種吸附的特點,用繩拴住它的尾巴,放在海里去捕捉海龜。它們能飛快地趕上海龜,并且吸附得很牢,使海龜逃不掉。
鼻涕蟲似的文昌魚(蛞蝓魚)
我們常見的高等動物都是脊椎動物,脊椎動物是從脊索動物進化來的。原來一般高等動物在發生初期,背面都是一根和脊髓平行的脊索。后來變成堅硬的脊柱,生出許多肋骨和其他骨骼,這是進化的過程。但是有一些海洋生物,卻在長大后,感覺器官退化,甚至連脊索都退化到消失了。
在廈門文昌村最早發現的文昌魚,身體像軟體動物里的蛞蝓(鼻涕蟲),就是脊索動物里的頭索類。它沒有高等動物般的集中很多感覺器官的頭部,只有簡單的前端;血液循環沒有心臟;身體構造沒有骨骼,只有肌節;沒有眼睛,只有感光的色素點;也沒有鰭。各種器官都和下等動物相似。它也是食用的魚,做鮮魚和干炒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