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為天南星科植物芋的塊莖。
【別名】芋頭、土芝、檳榔芋頭、大頭芋艿。
【性味歸經(jīng)】性平滑,味辛;入脾、胃經(jīng)。
【功效主治】解毒消腫,益胃健脾,調(diào)補中氣,止痛。主治腫塊,痰核,瘰疬,便秘等病癥。
【營養(yǎng)成分】每1O0克含水分76. 7克,蛋白質(zhì) 2.2克,脂肪0.1克,糖類17.5克,鈣19毫克,磷51毫克,還含有鐵、維生素B1、B2、粘液皂素等。
【食療作用】
1.解毒消腫 芋艿含有一種粘液蛋白,被人體吸收后能產(chǎn)生免疫球蛋白,或稱抗體球蛋白,可提高機體的抵抗力。故中醫(yī)認為芋艿能解毒,對人體的“癰腫毒痛”包括癌毒有抑制消解作用,可用來防治腫瘤及淋巴結(jié)核等病癥。
2.調(diào)節(jié)酸堿平衡 芋艿為堿性食品,能中和體內(nèi)積存的酸性物質(zhì),調(diào)整人體的酸堿平衡,產(chǎn)生美容顏、烏頭發(fā)的作用,還可用來防治胃酸過多癥。
3.調(diào)補中氣 芋艿含有豐富的粘液皂素,及多種微量元素,可幫助機體糾正微量元素缺乏導致的生理異常,同時能增進食欲,幫助消化。故中醫(yī)認為芋艿可補益中氣。
【保健食譜】
1.芋艿丸 生芋頭3000克,陳海蜇、荸薺各300克。將生芋頭曬干研細,陳海蜇去鹽,海蜇、荸薺洗凈后加水煮爛,去渣,和人芋艿粉制成丸,如綠豆大,溫水送服,每日2至3次,每次3至6克。具有化痰軟堅,解毒消腫之功效,可用于治療癌腫,淋巴結(jié)核等病癥。
2.土芝丹 鮮芋艿500克。酒300毫升,糟300克。將芋艿分個用煮過的酒和糟抹涂其外表,濕紙包裹,糠皮火煨熟,候香氣四溢時取出。該菜香甜糯軟,易于消化,具有調(diào)補中氣,健脾益胃的功效。適宜于納谷不香,四肢無力,頭昏體倦等病癥。
3.太極芋泥 芋頭1000克,白糖250克,熟豬油150克,豆沙75克。將芋頭去皮,洗凈后切塊,上籠蒸1小時取出,用刀板壓成泥,揀去粗筋,將芋泥裝碗,加白糖、熟豬油、清水適量,攪拌均勻,抹平后上籠用旺火蒸1小時取出。鍋添熟豬油25克,置微火上,下白糖35克,豆沙75克,清水50毫升攪勻,煮至豆沙成稀泥狀起鍋,用鐵勺分別舀起芋泥和豆沙泥,在盤中構(gòu)成太極圖形,分別安上一個櫻桃即成。此菜細膩軟糯,香甜可口,具有促進食欲,美容烏發(fā)的功效。適宜于食欲不佳,年老體弱,須發(fā)早白諸病癥。正常人食之可強身健體。
4. 炸芋艿 芋艿500克,杏仁200克,榧仁150克。先將芋艿去皮,洗凈,煮熟后切片待用;杏仁、榧仁研末和面,加入甜醬拌勻,將熟芋片入油鍋中炸,直至外表呈金黃色時起鍋,瀝油,拌入甜面醬,即可食用。此菜香氣撲鼻,具有益胃補脾,調(diào)補中氣,驅(qū)蟲止痛的功效。尤宜于脾胃虛弱,腹有寄生蟲的小兒食之。
5. 芋艿粥 芋艿250克,粳米300克,鹽、味精適量。將芋艿洗凈,去皮、切碎,粳米淘凈后與芋艿一同放入鍋內(nèi),倒入適量清水,置武火上煮,水沸后,改文火繼續(xù)煮至米開花時,放入鹽、味精調(diào)味,即可食用。此粥具有潤腸通便,美容美發(fā)的作用,習慣性便秘者、須發(fā)早白者尤宜食之。
【注意事項】生芋有小毒,食時必須熟透;生芋汁易引起局部皮膚過敏,可用姜汁擦拭以解之。
【文獻摘錄】
《說文》:“芋,大葉實根駭人者,故謂之‘芋’,齊人呼為‘莒’”。
《食療本草》:“芋,主寬緩腸胃,去死肌,令脂肉悅澤。”
《本草綱目》;“芋子,辛、平、滑、有小毒。寬腸胃,充肌膚,滑中。冷啖,療煩熱,止渴。令人肥白,開胃通腸閉;產(chǎn)婦食之,破宿血;飲汁止渴去死肌。和魚煮食,甚下氣,調(diào)中補虛。”
《隨息居飲食譜》:“芋,煮熟甘滑利胎,補虛滌垢,可葷可素,亦可充糧。消渴宜餐,脹滿勿食。生嚼治絞腸痧,搗涂癰瘍初起。丸服散瘰疬,并奏奇功。煮汁洗膩衣,色白如玉,搗葉罨毒箭,及蛇、蟲傷。”
【文化欣賞】
《列仙傳》:“酒客為梁丞,使民益種芋:‘后三年當大饑’,卒如其言,梁民不死。”“按:芋可救饑謹,度兇年。今中國多不以此為意,后生中至有耳目所不聞見者。及水、旱、風、蟲、霜、雹之災,便餓死滿道,白骨致交橫。知而不種,坐致混滅,悲夫!人君者,安可不督課之也哉?”
宋·蘇軾。《以山芋作玉糝羹》:“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將南海金齏膾,輕比東坡玉糝羹。”
《山家清供》:“居山人詩云:深夜一爐火,渾家團圍坐,煨得芋頭熟,天子不如我。”
清·陳維菘。《河傳第一體煨芋》:“黃茅新蓋,土銼溫磨,霜檐低矮。撩人幾陣,芋香無賴,送來籬落外。凝脂沃雪融仙瀣,余甘在。塞上酥堪賽。黃粱末熟休待,飽迎朝旭曬。”
清·朱彝尊。《臺城路·芋》:“瓜田幾棱區(qū)分后,青青近依禾黍。趣織聲邊,牽牛花外,慣滴籬根清露。捎溝倚渚。伴錦里先生,小園秋暮。野色柴門,夕陽攜客斷畦語。圓荷滿
陂勻翠,晚來風葉響,一樣疏雨。白踏泥中,紫收霜后,便好筵場圃。然糠煨處,聽昵昵空村,夜闌兒女。深碗模糊,曉光聞棟釜。”
民間故事:唐高僧明攢,號懶殘,隱居衡山石窟中,德宗聞其名,召之。使者至其窟,宣言天子有詔,幸起謝恩。方撥牛糞煨芋食之,寒涕垂胸,不答,使者笑之,勸其拭涕。瓚曰:“我豈有工夫為俗人拭淚耶?”竟不能致。德宗欽嘆之,又李泌見之,粉偎芋峻之,曰:“勿多言,領(lǐng)取十年宰相。”果如其言。
歷史傳說:1839年林則徐于廣州禁煙時,各國領(lǐng)事在宴席上備了道冰淇淋,企圖以此“冷遇”奚落清朝大臣。林則徐在回席時,就上一道以芋方為主要原料的蔬菜——太極芋泥,此菜看似冷盤,不見熱氣,但領(lǐng)事們舀了一勺往嘴里一送,燙得無法下咽,口腔起泡,把他們驚呆了。林則徐介紹說,這是中國福建的傳統(tǒng)名菜“太極芋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