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何時起源?
關于葡萄酒的起源,眾說紛紜。但我們可以確切地說,至少在7000多年前,人類就已經飲用葡萄酒了。
據考古資料,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區是小亞細亞里海和黑海之間及其南岸地區。大約在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亞細亞、敘利亞、伊拉克等地區也開始了葡萄的栽培。在這些地區,葡萄栽培經歷了三個階段,即采集野生葡萄果實階段,野生葡萄的馴化階毀,以及葡萄栽培隨著旅行者和移民傳人埃及等其它地區階段。
多數歷史學家認為波斯( 即今日伊朗)是最早釀造葡萄酒的國家。最近的考古發現有力地支持了這一觀點。新華社1996年6月6日報導:考古學家在伊朗北部扎格羅斯山脈的一個石器時代晚期的村莊里,挖掘出的一個罐子證明,人類在距今7000多年前就已飲用葡萄酒,比以前的考古發現提前了兩千年。美國賓西法尼亞州立大學的麥戈文在給英國的《自然》雜志的文章中說,這個罐子產于公元前5415年,其中有殘余的葡萄酒和防止葡萄酒變成醋的樹脂。
在埃及的古墓中所發現的大量珍貴文物(特別是浮灘)清楚地描繪了當時古埃及人栽培、采收葡萄和釀造葡萄酒的情景。最著名的是 Phtah—Hotep墓址,據今已有6O00年的歷史。西方學者認為,這是葡萄酒業的開始。
歐洲最早開始種植葡萄并進行葡萄酒釀造的國家是希臘。一些旅行者和新的疆土征服者把葡萄栽培和釀造技術,從小亞細亞和埃及帶到希臘的克里特島,逐漸遍及希臘及其諸海島。3OO0年前,希臘的葡萄種植己極為興盛。
公元前6世紀,希臘人把小亞細亞原產的葡萄酒通過馬賽港傳人高盧(即現在的法國),并將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傳給了高盧人。
羅馬人從希臘人那里學會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后,很快在意大利半島全面推廣。古羅馬時代,葡萄種植已非常普遍,“羅馬法’’(十二木表法 Twelve Tables ,頒布于公元前450年)規定:若行竊于葡萄園中,將施以嚴厲懲罰。
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迅速傳遍法國、西班牙、北非以及德國萊菌河流域地區,并形成很大的規模。直至今天,這些地區仍是重要的葡萄和葡萄酒產區.
15至16世紀,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傳人南非、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朝鮮和美洲等地。
19世紀中葉,是美國葡萄和葡萄酒生產的大發展時期。1861年從歐洲引入葡萄苗木20萬株,在加利福尼亞建立了葡萄園,但由于根瘤蚜的危害,幾乎全部被摧毀。后來,用美洲原生葡萄作為砧木嫁接歐洲種葡萄,防治了根瘤蚜,萄萄酒生產才又逐漸發展起來。
現在,南北美洲均有葡萄酒生產。阿根廷、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以及墨西哥均為世界聞名的葡萄酒產區。
事實上,葡萄酒的歷史幾乎是和人類文化史一道開始的,世界古老的文明民族的神話傳說中都流傳著葡萄酒的故事。葡萄酒文化是全人類文化。
綜觀上述史話,不難理解葡萄酒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它為全人類提供了一種神奇而浪漫的飲料,也為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幸福的源泉。至于葡萄酒的起源,這是個留待史學家們繼續去挖掘和研究的學術問題。對于葡萄酒消費者、對于現代人來說,最重要的是,飲用葡萄酒是一種美好的享受。
古希臘的酒神是誰?
古希臘神話里的酒神狄奧尼索斯(Dionysus)是葡萄酒與狂歡之神,也是古希臘的藝術之神。據最流行的傳說,他是宙斯(Zeus)和西姆萊公主(Semele)所生的兒子。宙斯的妻子赫拉(Hera)是只醋壇子,凡是宙斯與別人相愛,她一定要作陷害性的報復。赫拉勸誘懷了孕的西姆萊公主請求宙斯現出本相,以證明愛情的神圣性。原來,宙斯與人間女子相愛時,都以化身出現。在西姆萊的請求下,宙斯表示同意。宙斯是希臘宗教和神話里的主神,他的威力太大,西姆萊這個凡間女子無法承受,結果被雷霆擊死。宙斯從西姆萊的腹中取出未足月的胎兒,縫入自己的大腿。宙斯在這段時間里成了瘸腿。兒子足月后出生,取名為“狄奧尼索斯” 意思是“宙斯瘸腿”。這樣,狄奧尼索斯出生過兩次。
狄奧尼索斯的生死神奇傳說以及他同美女阿里阿德涅的婚姻,使得他在有些地方,人們幾乎把他和太陽神阿波羅(Apollo)同等對待。酒神的表征是一個由常春藤、葡萄蔓和葡萄果穗纏繞而成的花環,一支杖端有松果形物的圖爾索斯杖和一只叫坎撤洛斯的雙柄大酒杯。在早期的繪畫藝術中,他被描繪成一個蓄須男子,但后來又變成了一個有女性味道的青年男子,并常由女祭司們陪伴和長笛演奏者們簇期著。希臘國家博物館的古幣館中陳列著一枚鑄有狄奧尼索斯頭像的古希臘錢幣。酒神面帶希臘眾神所共有的平靜表情,他的頭發用葡萄蔓結成發髻,葡萄葉裝飾著他的前額,猶如頭戴王冠。
早在公元前7世紀,古希臘就有了“大酒神節”(Great Dionysia)。每年3月為表示對酒神狄奧尼索斯的敬意,都要在雅典舉行這項活動。人們在筵席上為祭祝酒神狄奧尼索斯所唱的即興歌,稱為“酒神贊歌”(Dithyramb)。與比較莊重的“太陽神贊歌”相比,它以即興抒情合唱詩為特點,并有蘆笛伴奏,朗然起舞的酒神贊歌受到普遍的歡迎。到公元前6世紀左右,酒神贊歌開始負盛譽,并發展成由50名成年男子和男孩組成的合唱隊、在科林斯的狄奧尼索斯大賽會上表演競賽的綜合藝術形式。偉大的酒神贊歌時代也是偉大的希臘抒情合唱詩盛行的時代,井導致了古希臘戲劇、音樂藝術的發展。古希臘的悲劇、喜劇和羊人劇都源于“大酒神節”。
羅馬的酒神是誰?
羅馬帝國時期的酒神是巴克斯(Bacchus),他是葡萄與葡萄酒之神,也是狂歡與放蕩之神。在羅馬宗教中,有為酒神巴克斯舉行的酒神節(Bacchanalia)。這個節日從意大利南部傳人羅馬后,起初秘密舉行,且只有女子參加,后來男子也被允許參加,舉行的次數多達一個月5次。節日期間,信徒們除了狂飲外,還跳起狂歡的酒神節之舞。這種成了狂歡酒宴的節日使羅馬元老院于公元前186年發布命令,在全意大利禁止酒神節。但多年來這一節日在意大利南部卻沒有被取締。
有關巴克斯酒神的出生,在梵蒂岡博物館收藏的一塊古代浮雕上記錄了與狄奧尼索斯類似的場景。從西姆萊女神腹中取出巴克斯后,朱庇特主神( Jupiter)將孩子置于大腿中三個月,從浮雕中可以看見巴克斯足月后正從父神的腿中降臨出來。此時,站在一旁的畜牧神海爾梅斯(Hermes)手捧衣衫,準備為幼神接生,而掌握生、死、命運的三位帕爾卡女神(Parques)則要為新生的幼神禱告。十七世紀意大利著名畫家卡拉瓦喬,以他“無情的真實”表現手法創作了《年青的巴克斯》等多幅已克斯酒神形象。
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美國蓋洛(Gallo)葡萄酒公司的蓋洛牌商標上,畫了一只公雞,公雞的上端則畫了一個穿寬松長袍的羅馬酒神巴克斯,并給他起了個綽號,叫“快樂的蓋洛老爺爺”。該公司在各地搞促銷活動時,還常常雇傭一個人穿著寬松長袍,裝成巴克斯酒神的樣子,身前身后還各掛一塊廣告牌,上面寫著:“啊哈,快樂快樂,請買蓋洛”。巴克斯酒神在羅馬帝國時期名聲不好,在羅馬的教義中作用也不大,但‘移民”到美國后,即展示了非凡的廣告魅力,使蓋洛公司的葡萄酒占領美國25%的市場,并成為美國最大的葡萄酒出口商,蓋洛兄弟也從赤貧的意大利移民后裔,成為美國酒王。
諾亞( Noah)醉酒是怎么回事?
古希臘人和羅馬人有他們的葡萄酒神,希伯萊人則有自己的有關葡萄和葡萄酒的傳說。《圣經·舊約·創世記》是希伯萊民族關于宇宙和人類起源的創世神話。書中記載,上帝(God)在創造了宇宙、世界、光明與黑暗以后的第三天,開始在地球上創造有生命的植物,其中也包括葡萄。第五天則創造了各種動物;第六天,他用泥土創造了世上第一個男人——亞當( Adam),然后,取亞當的肋骨創造了第一個女人——夏娃(Eva),他們就是人類的祖先。
亞當與夏娃的子孫中,有一個名叫諾亞的男人,十分虔誠地信奉上帝,而且十分善良。當上帝發現世上出現了邪惡和貪婪后,決定要用洪水淹沒世界,但愿意赦免諾亞一家。諾亞遵循上帝的旨意,挑選世上潔凈的植物和配對的動物,帶著他的三個兒子,登上了漆過松脂的柏木大船,即著名的諾亞方舟( Noah’sark)。上帝連降了四十晝夜的滂沱大雨,洪水泛濫,水位比大地上最高的山峰還高出七公尺。150天以后,洪水漸漸退去,世上就剩下諾亞一家和方舟里的動植物。
此后,諾亞開始耕作土地,開辟了一個葡萄園,并種下了第一株葡萄。后來,他又著手釀造葡萄酒。一天,他喝了園中的酒,赤身裸體地醉倒在帳蓬里。他第二個兒子可汗( Coham)看見后,去告訴兄弟西姆(Sem)和雅弗(Japhet),后兩人拿著長袍,倒退著進帳篷背著面給父親蓋上,沒有看父親裸露的身體。諾亞酒醒后,就詛咒可汗,要神讓可汗的兒子迦南一族做雅弗家族的奴隸。自己酒后失禮,卻遷怒于兒子,更有甚者,還要罰自己的孫子為奴。‘酒后無德”,看來古今中外都是一樣的。
《圣經》里,隨處可見葡萄園與葡萄酒的記載。據法國食品協會( S0PEXA)的統計,《圣經》中至少有521次提到葡萄園及葡萄酒。
1872年,英國博物館的約翰·史密斯成功地解釋了巴黎盧浮富所藏粘土板上的楔形文字。該篇文字被命名為“伊爾加美許敘事詩”,其中第九、十兩章記敘了大洪水來臨之前,人們造方舟以便乘坐的故事。在敘事詩中,提到了雇主請造船工人飲用葡萄釀成的紅、白葡萄酒。
古埃及的酒神是誰?
俄賽里斯(Osiris)是古埃及主神之一,也是公認的葡萄樹(Vines)和葡萄酒(Wines)之神。他統治已故之人,并使萬物自陰間復生,如使植物萌芽,使尼羅河泛濫等。對俄賽里斯的崇拜遍及埃及,而且往往與各地對豐產神和陰間諸神的崇拜相結合。在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67-前1085)以前,俄賽里斯的形象是一具干尸,雙臂交叉在胸前,一手拿著彎仗,另一手拿著連枷,額下胡須編成辮,頭戴阿特夫冠,即上埃及白色王冠,兩側各飾一根紅色羽毛。
什么法典是最早涉及葡萄酒的法典?
就如同建在古巴比倫城的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空中花園”被徹底毀掉一樣,文明古國巴比倫的文獻大都湮滅了,卻留下了極有價值的《漢穆拉比法典》(Code of Hammurabi)。漢穆拉比(?-公元前175O)是巴比倫第一王朝的第6代國王,自公元前1792-前1750年統治巴比倫。他統一了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并把首都巴比倫城(位于伊拉克巴格達之南88公里)建成財富顯赫的商業和行政中心。漢穆拉比在位期間,提倡科學,獎勵學術,頒布了著名的《漢穆拉比法典》。法典被刻在巴比倫馬爾杜克神廟內一座閃長巖石柱上。這282條法律包括經濟條款、家庭法,以及刑法和民法。其中就有4條是關于酒的買賣以及飲酒的規定。據專家們的意見,該法典中所指的酒就是葡萄酒。因此,古巴比倫的《漢穆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最早涉及葡萄酒的法典。
葡萄酒是洋酒還是中國土酒?
有人說,葡萄酒是外來文化,因而它長期被列入“洋酒”之列。但實際上,最原始的“酒”是野生漿果經過附在其表皮上的野生酵母自然發酵而成的果酒,稱為“猿酒”,意思是這樣的酒是由我們的祖先發現并“造”出來的。而我國是世界人類和葡萄的起源中心之一,因此,葡萄酒應是“古而有之”了。
葡萄,我國古代曾叫“蒲陶”、 “蒲萄”、“蒲姚”,“葡桃”等,葡萄酒則相應地叫做“蒲萄酒”等。此外,在古漢語中,“葡萄”也可以指“葡萄酒”。關于葡萄兩個字的來歷,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葡萄,《漢書》作蒲桃,可造酒,人飲之,則然而醉,故有是名。“ ”是聚飲的意思,“ ”是大醉的樣子。按李時珍的說法,葡萄之所以稱為葡萄,是因為這種水果釀成的酒能使人飲后 然而醉,故借“ ”與“ ”兩字,叫做葡萄。
我國是葡萄屬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原產于我國的葡萄屬植物約有30多種(包括變種)。例如分布在我國東北、北部及中部的山葡萄,產于中部和南部的葛 ,產于中部至西南部的刺葡萄,和分布廣泛的 等等。都是野葡萄。
我國最早的葡萄的文字記載見于《詩經》。
《詩·周南·蓼木》:“南有蓼木,葛 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
《詩·王風·葛 》:“綿綿葛 ,在河之 。終遠兄弟,謂他人父。謂他人父,亦莫我顧。”
《詩· 風·七月》:“六月食郁及 ,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從以上三首詩,可以了解到在《詩經》所反映的殷商時代(公元前17世紀初——約前ll世紀),人們就已經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種野葡萄了。
《周禮》是儒家經典之一,搜集了周王室官制和戰國時代各國制度,并添附了儒家政治理想。文繁事富,體大思精,學術治術無所不包,歷來為學者所重。古文經學家認為《周禮》為周公所作,近人則將其認定為戰國時期的作品。東漢末,經學大師鄭玄匯通今古文之說作《周禮注》,精當博洽:學者靡然從之。
《周禮·地官司徒》記載:“場人,掌國之場圃,而樹之果 、珍異之物,以時斂而藏之。”鄭玄注:“果,棗李之屬。 ,瓜瓠之屬。珍異,蒲桃、批把之屬。”這句話譯成今文就是:“場人,掌管廓門內的場圃,種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時收斂貯藏。”這樣,在約300O年前的周朝,我國已有了家葡萄和萄萄園,并且已知道怎樣貯藏葡萄,在當時:葡萄是作為皇室果園的珍異果品的。
不過,中國葡萄和葡萄酒業開始,還是在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0—前88)。從漢武帝建元年間張賽從西域引進歐亞種葡萄,到清末民國初的二千年間,我國的葡萄酒業和葡萄酒文化的發展大致上經歷了以下五個階段:
漢武帝時期:葡萄酒業的開始和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葡萄酒業的恢復、發展與葡萄酒文化的興起;
唐太宗和盛唐時期:燦爛的葡萄酒文化;
元世祖時期至元朝末期:葡萄酒業和葡萄酒文化的繁榮;
清末民國初期:萄萄酒業的轉折期。
因此,葡萄酒在中國經歷了一個漫長而緩慢的發展過程,葡萄酒應是中國“土酒”,而不是“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