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與酒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個“九”,故而叫“重陽節”,也叫“重九”節。
“重陽”,在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遠游》:“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則已明確重陽的飲宴了:
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
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
這里同時提取菊花和酒。
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重陽節的活動很多,如出游、登高、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和飲酒等等。
菊花,是我們中國人培育出來的著名的花卉,《禮記·月令》中已經提到。它在草木遍枯的時刻怒放,清芳幽香,尤其惹人喜愛。古人還認為,菊花“服之者長壽,食之者通神”(晉傅玄《菊賦》),故而叫它“長壽花”、“延齡客”。
重陽糕,是用谷物為原料做的糕點,在重陽時吃,大概與周代秋糧收獲后要嘗新糧的做法有關。它的做法也很多。
登高、插茱萸和飲酒,互相之間關系密切。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重陽登高》記: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以代矣。”今世人每至九月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因此也。
這本只是個神話故事,但于后世影響深遠,以致演化成九月九日登高飲酒之習俗。
菊花,除了觀賞價值外,也確是一味良藥,其性味甘苦、涼,有疏風、清熱、明目、解毒之功效。《本草綱目·附諸酒方》中載:
菊花酒,治頭風,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用甘菊煎汁,同曲米釀酒。
有的古籍中載,菊花酒是重陽日采初開之菊花釀酒,來年九月九日登高飲用。這樣的酒,經陳放一年,味道自然較醇和,更何況還帶有清雅之菊香。
重陽節不僅有喝菊花酒的習俗,也有飲茱萸酒的做法。《濟南采風記》:“九月九日,登高,飲茱萸酒。”《象山縣志》:“重陽,士人登高燕賞,以茱萸泛酒。”茱萸是一種含辛烈香氣的植物,也是一味藥,有溫中、理氣的作用,但有毒。《齊民要術》中說:“舍東種白楊、茱萸三根,增年益壽,除患害也”。不知是不是由于茱萸含的某種氣味能驅除一些蟲子的原因。
人們在重陽日佩茱萸,認為可以祛邪辟惡和長壽,據晉代人葛洪在《西風雜記》中說: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
可見這種習俗,由來已久,后來發展成為用茱萸泡酒喝。
重陽節登高、佩茱萸、飲酒的習俗,自魏晉歷唐宋直到明清,始終不衰。晉代人周處的《風土記》中:
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謂之登會,又云茱萸會。
可見登高飲酒的活動中,還含有相聚之意。
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更是充分表達了佳節不能團聚而倍相思念之情,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
《晉書·孟嘉傳》中,還記了一段與重九登高有關的故事,講的是東晉大將軍桓溫與手下參軍孟嘉的事:
九月九日,溫燕龍山,寮佐畢集。時佐吏并著戎服。有風至,吹嘉帽墮落,嘉不之覺。溫使左右勿言,欲觀其舉止。嘉良久如廁,溫令取還之,命孫盛作文嘲嘉,著嘉坐處。嘉還見,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嘆。
孟嘉登高宴飲,大概太高興了,連風把帽子吹落了也沒有察覺。由是成了重陽節登高飲酒的一段佳話。后世不少文人,在作品中都提到它,如“邀歡任落風前帽,促飲爭吹酒上花”(宋祁詩);“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杜甫詩):“不見攜觴王太守,空思落帽孟參軍”(權德輿詩)等等。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成為尊老、敬老、愛老的“老人節”。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秋游,臨水登山,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準備一些可口的飲食。各公園、景點還專為老人準備了許多活動項目。當然,年輕人如有可能,也喜歡在這金色的秋天里去遠足,欣賞大自然的風光。至于飲酒,已成為可有可無的事,更不在乎是不是菊花酒和茱萸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