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想起詩,賦詩想起酒。酒與詩好象是孿生兄弟,結下了不解之緣。《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我們從中聞到濃冽的酒香。飲酒是樂事,但由于受到生產力的制約,釀造一點酒并不容易。所以有了一點酒,往往想到我們的祖先,用作祭祀之用,與神靈共享。
清酒既載,驛牡既備。以享以祀,以介景福。——《大雅·旱麓》
祭祀者并不是白白地請吃請喝,而是對神都抱有希望。水旱風雷,常常威脅著人們的生存。在無法主宰自然的情況下,只能向神靈祈禱風調雨順,禾稼豐收,免于饑饉。“自今以始,歲其有。君子有谷,詒孫子。于胥樂兮。”(《魯頌·有馬必》)從春而復,由夏而冬,人們一面披風雪,冒寒暑,不停耕耘,也一面向神靈膜拜,暗暗祝祝壽,然而真正讓人們眉開眼笑,飲得安樂,飲得熱鬧的,當是在禾稼登場的時候。
一邊飲酒,一邊做游戲,這是宮廷宴會最為常見的。他們投壺發矢,以決勝負。《行葦》中對此類多有描寫:“敦弓既堅,四金候既鈞。舍矢既均,序賓以賢。”勝負既定,歡呼聲起,于是以大斗酌酒,互相碰杯,祈禱福祿。即使祭祀,也只是徒具儀式,實際上是讓美酒灌滿自己的皮囊。
酒是美妙的東西,有了它,不僅要與神靈“共享”,而且用以招待客人。中華民族是個好客的民族。有親朋來訪,都要以美酒待客,一者是主人體面,二者是增加歡趣。
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九歌·東皇太一》
操余弧兮反淪降,授北吉兮酌桂漿。——《九歌·東君》
從屈原的詩句中,已經看到加入“桂”、“椒”這些香料,說明酒的品種變得豐富,具有地方的特色。屈原的詩篇,影響深遠。宋玉步其后塵。“《招魂》者,寧玉之所以作也。”這篇作品數次見酒,更富有楚地風情。
(米巨)(米女)密餌,有(饣長)(饣皇)些。瑤槳蜜勺,實羽觴些。挫糟凍飲,酎清涼些。華酌既陳,有瓊槳些......美人既醉,朱顏酡些......娛酒不廢,沉日夜些......酌飲盡歡,樂先故些。
豐富的食品,精美的飲料,蘭膏明燭,華燈璀璨,鼓動瑟搖鐘,美人共醉。雖是娛神敬鬼的幻想,但無異也反映人間的豪奢。
到了漢末,天下動亂,連年爭戰,“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人們的生命,朝不保夕,故感慨良多。把酒臨江,橫槊賦詩的曹孟德,是個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他希望平定各地的割據勢力,統一河山,使天下出現大治,就可無憂無慮痛飲兩杯。“對酒歌,太平時,吏不呼門。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對酒》)人們講究文明,講究禮節。互敬互讓,尊老愛幼,路不拾遺,無所爭訟。國家的法度,公正無私,判刑合理,官吏愛民如子。老天爺體察善良的百姓,風調雨順。他一邊飲酒一邊馳騁想像,為我們勾勒出一個人間樂園,可說是開了“桃花源”理想世界的先河。然而理想終歸是理想,醉意過后,回眸人間,一片混亂。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遙遙無期的目標,其難無異登天。于是深感力不從心,悲從中來,這一杯酒,味道可就完全不同了!
公子愛敬客,終宴不知疲。
清夜游西園,飛蓋相追隨。
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參差。
秋蘭披長坂,朱華冒綠池。
潛魚路清波,好鳥鳴高枝。
飄飄放志意,千秋長者斯。——《公宴》
他九高八斗,又是王弟,不少文士多仰慕他,追隨他。所以他日夜開宴,賞柳看花。秦箏齊瑟,美女嬌娃。“中廚辦豐膳,烹羊宰肥牛”。反正是“公款”,盡量花銷就是。只要不過問政治,一天吃三頭肥牛,曹丕大概也不會來過問。除了“置酒高殿上”,還縱馬出獵:“攬弓捷鳴鏑,長驅上南山。左挽因右發,一縱兩禽連。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飛鳶。觀者咸稱善,眾工歸我妍。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
這《名都篇》有論者以為是曹植本人游獵生活的寫照。平樂觀為漢明帝所造,在洛陽西門外。能在那設宴,且飲每斗“十千”的美酒,恐百一般人所能為。盡管有豐厚的物質享受和斗雞走馬的樂趣,但并不能解除心靈的痛苦。不知是“遺傳基因”,或是現世的實感,他也慨嘆:“盛時不可再,百年忽我遒。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箜篌引》)人終究不免一死。“悲從中來,不可斷絕”。當然,大概也只有“杜康”可以排解了:
竹林七賢魏晉之際,政局不穩,文士動輒得咎。為逃避禍患,他們沉湎曲蘗。如果說飲酒是樂事,那么他們這一杯酒則是飲得很痛苦的。當時文人“結社集會”,少談政治,而是以酒解愁。魏末“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瑯琊王戎,沛人劉伶,相與友善,常宴集于竹林之下,時人號為“竹林七賢”(《三國志》)。他們一個個都是大酒徒,蔑視禮法,放浪形骸。這是有歷史背景的。而這七人之中,嵇康與阮籍,在文學史上齊名。嵇康是個憎恨虛偽,反對俗禮,不滿黑暗統治的名士。他頗知言論不慎會招災惹禍,但生性耿直,而酒后尤甚,故不免遇害。他的詩作雖然不多,但我們都看到他飲酒時歡樂的贊頌。
王禹,北宋文學家,性嗜酒,大有一日不可無此君之慨。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清明》
他在宋太祖開寶年間中進士,在汴州作官司,生活比較穩定,后因得罪宋太宗,被貶為商州團練副使,大概收入不多,需靠“稿費”打酒。他的《寒食》詩云: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風光亦可憐。
稚子就花拈硤蝶,人家依樹系秋千。
郊原曉綠初經雨,巷陌春陰乍禁煙。
副使官閑莫惆悵,酒錢猶有撰碑錢。
由唐入宋,雖然社會趨于安定,生產比五代時期有所發展,但創造仍沒完全愈合,邊患時起,民生多艱。王禹在風雪寒天一斟酌之中,心緒難平,品出許多苦味。“月俸雖無余,晨炊且相繼。薪未缺供,酒肴亦能備。”(《對雪》)自己雖然生活無憂,而河朔之民此時卻“輸挽供邊鄙。車重數十斛,路遙數百里。”其中凍死的該有多少?戌邊將士,身披鎧甲,寒氣透骨,遠離鄉井,備受苦辛,有誰能解除他們的痛苦?他這種關懷民生、杯酒不忘國事的思想,是深受杜甫與白居易思想的影響的。
歐陽修是婦孺皆知的醉翁。他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記》,從頭到尾一直“也”下去,貫穿一股酒氣。無酒不成文,無酒不成樂。天樂地樂,山樂水樂,皆因為有酒。“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醉翁亭記》)其實,鳥是知人之樂,旦與人共樂的。
清酒既載,驛牡既備。以享以祀,以介景福。——《大雅·旱麓》
祭祀者并不是白白地請吃請喝,而是對神都抱有希望。水旱風雷,常常威脅著人們的生存。在無法主宰自然的情況下,只能向神靈祈禱風調雨順,禾稼豐收,免于饑饉。“自今以始,歲其有。君子有谷,詒孫子。于胥樂兮。”(《魯頌·有馬必》)從春而復,由夏而冬,人們一面披風雪,冒寒暑,不停耕耘,也一面向神靈膜拜,暗暗祝祝壽,然而真正讓人們眉開眼笑,飲得安樂,飲得熱鬧的,當是在禾稼登場的時候。
一邊飲酒,一邊做游戲,這是宮廷宴會最為常見的。他們投壺發矢,以決勝負。《行葦》中對此類多有描寫:“敦弓既堅,四金候既鈞。舍矢既均,序賓以賢。”勝負既定,歡呼聲起,于是以大斗酌酒,互相碰杯,祈禱福祿。即使祭祀,也只是徒具儀式,實際上是讓美酒灌滿自己的皮囊。
酒是美妙的東西,有了它,不僅要與神靈“共享”,而且用以招待客人。中華民族是個好客的民族。有親朋來訪,都要以美酒待客,一者是主人體面,二者是增加歡趣。
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九歌·東皇太一》
操余弧兮反淪降,授北吉兮酌桂漿。——《九歌·東君》
從屈原的詩句中,已經看到加入“桂”、“椒”這些香料,說明酒的品種變得豐富,具有地方的特色。屈原的詩篇,影響深遠。宋玉步其后塵。“《招魂》者,寧玉之所以作也。”這篇作品數次見酒,更富有楚地風情。
(米巨)(米女)密餌,有(饣長)(饣皇)些。瑤槳蜜勺,實羽觴些。挫糟凍飲,酎清涼些。華酌既陳,有瓊槳些......美人既醉,朱顏酡些......娛酒不廢,沉日夜些......酌飲盡歡,樂先故些。
豐富的食品,精美的飲料,蘭膏明燭,華燈璀璨,鼓動瑟搖鐘,美人共醉。雖是娛神敬鬼的幻想,但無異也反映人間的豪奢。
到了漢末,天下動亂,連年爭戰,“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人們的生命,朝不保夕,故感慨良多。把酒臨江,橫槊賦詩的曹孟德,是個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他希望平定各地的割據勢力,統一河山,使天下出現大治,就可無憂無慮痛飲兩杯。“對酒歌,太平時,吏不呼門。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對酒》)人們講究文明,講究禮節。互敬互讓,尊老愛幼,路不拾遺,無所爭訟。國家的法度,公正無私,判刑合理,官吏愛民如子。老天爺體察善良的百姓,風調雨順。他一邊飲酒一邊馳騁想像,為我們勾勒出一個人間樂園,可說是開了“桃花源”理想世界的先河。然而理想終歸是理想,醉意過后,回眸人間,一片混亂。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遙遙無期的目標,其難無異登天。于是深感力不從心,悲從中來,這一杯酒,味道可就完全不同了!
公子愛敬客,終宴不知疲。
清夜游西園,飛蓋相追隨。
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參差。
秋蘭披長坂,朱華冒綠池。
潛魚路清波,好鳥鳴高枝。
飄飄放志意,千秋長者斯。——《公宴》
他九高八斗,又是王弟,不少文士多仰慕他,追隨他。所以他日夜開宴,賞柳看花。秦箏齊瑟,美女嬌娃。“中廚辦豐膳,烹羊宰肥牛”。反正是“公款”,盡量花銷就是。只要不過問政治,一天吃三頭肥牛,曹丕大概也不會來過問。除了“置酒高殿上”,還縱馬出獵:“攬弓捷鳴鏑,長驅上南山。左挽因右發,一縱兩禽連。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飛鳶。觀者咸稱善,眾工歸我妍。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
這《名都篇》有論者以為是曹植本人游獵生活的寫照。平樂觀為漢明帝所造,在洛陽西門外。能在那設宴,且飲每斗“十千”的美酒,恐百一般人所能為。盡管有豐厚的物質享受和斗雞走馬的樂趣,但并不能解除心靈的痛苦。不知是“遺傳基因”,或是現世的實感,他也慨嘆:“盛時不可再,百年忽我遒。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箜篌引》)人終究不免一死。“悲從中來,不可斷絕”。當然,大概也只有“杜康”可以排解了:
竹林七賢魏晉之際,政局不穩,文士動輒得咎。為逃避禍患,他們沉湎曲蘗。如果說飲酒是樂事,那么他們這一杯酒則是飲得很痛苦的。當時文人“結社集會”,少談政治,而是以酒解愁。魏末“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瑯琊王戎,沛人劉伶,相與友善,常宴集于竹林之下,時人號為“竹林七賢”(《三國志》)。他們一個個都是大酒徒,蔑視禮法,放浪形骸。這是有歷史背景的。而這七人之中,嵇康與阮籍,在文學史上齊名。嵇康是個憎恨虛偽,反對俗禮,不滿黑暗統治的名士。他頗知言論不慎會招災惹禍,但生性耿直,而酒后尤甚,故不免遇害。他的詩作雖然不多,但我們都看到他飲酒時歡樂的贊頌。
王禹,北宋文學家,性嗜酒,大有一日不可無此君之慨。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清明》
他在宋太祖開寶年間中進士,在汴州作官司,生活比較穩定,后因得罪宋太宗,被貶為商州團練副使,大概收入不多,需靠“稿費”打酒。他的《寒食》詩云: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風光亦可憐。
稚子就花拈硤蝶,人家依樹系秋千。
郊原曉綠初經雨,巷陌春陰乍禁煙。
副使官閑莫惆悵,酒錢猶有撰碑錢。
由唐入宋,雖然社會趨于安定,生產比五代時期有所發展,但創造仍沒完全愈合,邊患時起,民生多艱。王禹在風雪寒天一斟酌之中,心緒難平,品出許多苦味。“月俸雖無余,晨炊且相繼。薪未缺供,酒肴亦能備。”(《對雪》)自己雖然生活無憂,而河朔之民此時卻“輸挽供邊鄙。車重數十斛,路遙數百里。”其中凍死的該有多少?戌邊將士,身披鎧甲,寒氣透骨,遠離鄉井,備受苦辛,有誰能解除他們的痛苦?他這種關懷民生、杯酒不忘國事的思想,是深受杜甫與白居易思想的影響的。
歐陽修是婦孺皆知的醉翁。他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記》,從頭到尾一直“也”下去,貫穿一股酒氣。無酒不成文,無酒不成樂。天樂地樂,山樂水樂,皆因為有酒。“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醉翁亭記》)其實,鳥是知人之樂,旦與人共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