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瘟又稱鴨病毒性腸炎,是由鴨瘟病毒引起的一種高死亡率、急性敗血性傳染病。本病的主要特征是頭頸腫大、高熱、流淚、下痢、糞便呈灰綠色,兩腿麻痹無力。發(fā)病后期體溫降低至正常體溫以下,最后衰竭死亡。
一、流行病學
(一)病原 病原為鴨瘟病毒,在分類學上屬于皰疹病毒科,具有皰疹病毒科的典型特征。在病鴨的血液和內臟中含有大量病毒,通常存在于感染細胞的胞核和胞漿中。本病毒對外界環(huán)境有較強的抵抗力,例如在-10——15℃環(huán)境中能存活1年,而在室溫20℃時,需30天才能失去感染力。但對一般濃度的常用消毒藥較敏感。如3%的燒堿溶液、5%甲醛溶液、10%的漂白粉混懸液等,均能較快地殺滅病毒。其他如陽光直射、干燥、高溫等都不利于病毒的繁殖生存。
(二)侵害的禽類 鴨瘟對不同日齡、不同品種的鴨均可感染,但以番鴨、麻鴨和綿鴨最易感,北京鴨次之。在自然感染條件下,成年鴨發(fā)病率和死亡率較高,30日齡以內的雛鴨卻較少發(fā)病,但在人工感染時,雛鴨卻較成年鴨容易發(fā)病,且死亡率也高。在其他禽類中,鵝、野生水禽、大雁等通過人工接種均易感。
(三)傳染原 鴨瘟的主要傳染原是病鴨和帶毒鴨,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及羽毛等均帶有病毒。另外是帶毒的水禽、飛鳥之類也可能成為本病病毒的傳遞者。
(四)傳播途徑 本病的主要傳染方式是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其他如通過滴鼻、泄殖腔、肌肉注射等人工接種的方式,也可引起發(fā)病。帶毒的禽類.,尤其是病鴨,很容易通過排泄物和分泌物污染飼料、草、飲水、空氣、飼養(yǎng)工具等使健康鴨吃人或吸人而感染,也可通過飼養(yǎng)員、獸醫(yī)、參觀者、車輛、吸血昆蟲等傳播病原,致使鴨群受到感染。
(五)發(fā)病季節(jié) 本病的發(fā)生和流行無明顯的季節(jié)性,但以春、秋鴨群的運銷旺季最易發(fā)病流行。發(fā)病高峰時死亡率可達90%以上,經濟損失慘重。
二、臨床癥狀
(一)鴨瘟病毒的潛伏期為2—4天,流行初期可見零星死亡,3—5天后出現大批病鴨。病初體溫急劇升高,一般可達43℃以上,呈稽留熱型。病鴨呈現精神不振,低頭縮頸,食欲減退或廢絕,渴欲增加,羽毛松亂,翅膀下垂,兩腿發(fā)軟,步態(tài)不穩(wěn),喜臥地,驅趕時以翅膀撲地匍匐向前。這時,病鴨不愿下水,若強迫下水,也無力游動,并掙扎回岸。
(二)病鴨流淚,眼瞼水腫,眼周有膿性分泌物,上下眼瞼粘結,起初鼻流清液,之后變?yōu)檎承苑置谖锪鞒觥:粑щy,間有咳嗽,常伴有濕性羅音。
(三)病鴨頭和頸部腫脹,較健鴨明顯腫大,故有“大頭瘟”或“腫頭瘟”之稱。
(四)病鴨下痢,排出綠色或灰白色稀糞,常粘附于泄殖腔周圍。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和水腫,嚴重時粘膜外翻,并附有綠色的假膜,不易剝脫,人為剝脫后留有潰瘍面。
(五)病的后期,體溫下降至正常以下,體質衰竭而死亡,病程一般都很急驟平均為3—5天,而慢性病例一般在1周以上,有幸存活的病鴨生長發(fā)育遲緩、消瘦,角膜?昆濁較為典型,嚴重時常形成單側性潰瘍性角膜炎。
(六)產蛋鴨群的產蛋量明顯下降,且畸型蛋增加。隨著死亡率的上升,可減產70%以上,甚至完全停產。
三、剖檢病變
(一)鴨瘟的病變,以全身性急性敗血癥為主要特征。病鴨的全身皮膚、粘膜、漿膜和內臟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點。
(二)皮下尤其是頭頸部的皮下組織有彌漫性水腫,在“大頭瘟”的典型病例中,切開頭頸部腫脹的皮膚,即刻流出淡黃色透明的液體。
(三)消化系統的病變。
1.口腔粘膜有黃色壞死性假膜覆蓋,用刀刮離假膜后,可見到粘膜有出血性潰瘍灶。
2.食管粘膜表面具有縱行排列的灰黃色壞死性假膜覆蓋,此膜不易剝離,剝離后呈現出不同大小的、特征性的紅色斑塊或條索狀痂塊。
3.腺胃粘膜有出血斑點,有時在腺胃與食管膨大部交接處,有一條灰黃色壞死灶帶或出血帶。肌胃角質下層充血、出血。腸粘膜有充血和出血性炎癥。小腸淋巴組織出血,呈帶狀。
(四)泄殖腔有嚴重充血、出血,粘膜表面覆蓋有一層棕褐色或綠褐色的壞死痂塊,不易剝落。
(五)肝臟的早期病變有出血性斑點,后期出現大小不同的灰色壞死灶,在壞死周圍有時可見環(huán)形出血帶,而在壞死灶中心卻常有小出血點。脾臟體積縮小,呈黑紫色。
(六)法氏囊粘膜充血發(fā)紅,有針尖狀的黃色小斑點。到后期,囊壁變薄,囊腔中充滿紅色凝固的滲出物。
(七)產蛋母鴨的卵巢可能充血、變形或變色,有時有一部分卵泡破裂,卵黃散布于腹腔中而引起腹膜炎。
四、防治措施
目前對鴨瘟尚無特效治療藥物,預防注射鴨瘟疫苗是防治鴨瘟唯一最有效的措施,不管是疫區(qū)還是非疫區(qū),鴨群都應進行免疫預防。
(一)預防措施。
1.在進鴨前,鴨舍和場地用3%燒堿水或5%甲醛溶液、10%漂白粉混懸液消毒。以后要經常消毒,也可用消毒威(每包200g)兌水480斤平面噴霧鴨群及飼養(yǎng)池,牛個月一次。
2.如是放牧的鴨,須先了解放牧地區(qū)有無疫情,如確屬安全,方可遷移放入。
3.加強飼養(yǎng)管理,提高鴨群健康水平,增強抗病力。
4.執(zhí)行自養(yǎng)自繁制度,需要引進的種蛋或苗鴨須來自非疫區(qū),在運輸時也要防止帶毒或受感染。
5.定期注射鴨溫疫苗,具體用法和用量嚴格按照疫苗的說明書進行,通常用生理鹽水稀釋,倍數可根據每只份注射量而定。例如雛鴨(1月齡以內),可稀釋40倍,每只鴨肌肉注射0.2ml,免疫期1個月;2月齡的鴨,可稀釋100倍,每只肌肉注射0.5ml,免疫期5個月;5月齡以上的鴨,可稀釋200倍,每只肌肉注射lml,免疫期6—9個月。免疫程序,要因地制宜,根據本地區(qū)有無疫情和鴨群情況,具體制定。
6.一旦鴨群發(fā)生該病,應及時上報疫情,劃定疫區(qū)范圍,并迅速進行嚴格的封鎖、隔離、焚尸、死鴨深埋、消毒等工作,同時對假定健康鴨立即采取大劑量鴨瘟弱毒疫苗緊急接種:重者20倍量,輕者15倍量,一般接種后一周內死亡率可顯著降低,這是控制和消滅鴨瘟流行的一個強有力的措施。
(二)治療措施 本病重在預防,治療只是輔助的辦法。
1.可用抗鴨瘟高免血清進行早期治療,每只肌肉注射0.5ml,還可用聚肌胞(一種內源性干擾素),每只成鴨肌肉注射lml,3日1次,連用2—3次,均可收到一定療效。
2.用中藥治療效果也很好:①膽草、木香各15g,黃連、黃柏、桔子、茵陳、大黃各log,枳殼6g,甘草5g,木香磨汁或浸泡1天,其他藥煮沸10分鐘去渣,收取藥液浸泡大米可喂50只病鴨。②用土鱉蟲喂病鴨,每鴨1次(蠶豆大小的土鱉蟲),1日3次,連用3天。
一、流行病學
(一)病原 病原為鴨瘟病毒,在分類學上屬于皰疹病毒科,具有皰疹病毒科的典型特征。在病鴨的血液和內臟中含有大量病毒,通常存在于感染細胞的胞核和胞漿中。本病毒對外界環(huán)境有較強的抵抗力,例如在-10——15℃環(huán)境中能存活1年,而在室溫20℃時,需30天才能失去感染力。但對一般濃度的常用消毒藥較敏感。如3%的燒堿溶液、5%甲醛溶液、10%的漂白粉混懸液等,均能較快地殺滅病毒。其他如陽光直射、干燥、高溫等都不利于病毒的繁殖生存。
(二)侵害的禽類 鴨瘟對不同日齡、不同品種的鴨均可感染,但以番鴨、麻鴨和綿鴨最易感,北京鴨次之。在自然感染條件下,成年鴨發(fā)病率和死亡率較高,30日齡以內的雛鴨卻較少發(fā)病,但在人工感染時,雛鴨卻較成年鴨容易發(fā)病,且死亡率也高。在其他禽類中,鵝、野生水禽、大雁等通過人工接種均易感。
(三)傳染原 鴨瘟的主要傳染原是病鴨和帶毒鴨,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及羽毛等均帶有病毒。另外是帶毒的水禽、飛鳥之類也可能成為本病病毒的傳遞者。
(四)傳播途徑 本病的主要傳染方式是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其他如通過滴鼻、泄殖腔、肌肉注射等人工接種的方式,也可引起發(fā)病。帶毒的禽類.,尤其是病鴨,很容易通過排泄物和分泌物污染飼料、草、飲水、空氣、飼養(yǎng)工具等使健康鴨吃人或吸人而感染,也可通過飼養(yǎng)員、獸醫(yī)、參觀者、車輛、吸血昆蟲等傳播病原,致使鴨群受到感染。
(五)發(fā)病季節(jié) 本病的發(fā)生和流行無明顯的季節(jié)性,但以春、秋鴨群的運銷旺季最易發(fā)病流行。發(fā)病高峰時死亡率可達90%以上,經濟損失慘重。
二、臨床癥狀
(一)鴨瘟病毒的潛伏期為2—4天,流行初期可見零星死亡,3—5天后出現大批病鴨。病初體溫急劇升高,一般可達43℃以上,呈稽留熱型。病鴨呈現精神不振,低頭縮頸,食欲減退或廢絕,渴欲增加,羽毛松亂,翅膀下垂,兩腿發(fā)軟,步態(tài)不穩(wěn),喜臥地,驅趕時以翅膀撲地匍匐向前。這時,病鴨不愿下水,若強迫下水,也無力游動,并掙扎回岸。
(二)病鴨流淚,眼瞼水腫,眼周有膿性分泌物,上下眼瞼粘結,起初鼻流清液,之后變?yōu)檎承苑置谖锪鞒觥:粑щy,間有咳嗽,常伴有濕性羅音。
(三)病鴨頭和頸部腫脹,較健鴨明顯腫大,故有“大頭瘟”或“腫頭瘟”之稱。
(四)病鴨下痢,排出綠色或灰白色稀糞,常粘附于泄殖腔周圍。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和水腫,嚴重時粘膜外翻,并附有綠色的假膜,不易剝脫,人為剝脫后留有潰瘍面。
(五)病的后期,體溫下降至正常以下,體質衰竭而死亡,病程一般都很急驟平均為3—5天,而慢性病例一般在1周以上,有幸存活的病鴨生長發(fā)育遲緩、消瘦,角膜?昆濁較為典型,嚴重時常形成單側性潰瘍性角膜炎。
(六)產蛋鴨群的產蛋量明顯下降,且畸型蛋增加。隨著死亡率的上升,可減產70%以上,甚至完全停產。
三、剖檢病變
(一)鴨瘟的病變,以全身性急性敗血癥為主要特征。病鴨的全身皮膚、粘膜、漿膜和內臟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點。
(二)皮下尤其是頭頸部的皮下組織有彌漫性水腫,在“大頭瘟”的典型病例中,切開頭頸部腫脹的皮膚,即刻流出淡黃色透明的液體。
(三)消化系統的病變。
1.口腔粘膜有黃色壞死性假膜覆蓋,用刀刮離假膜后,可見到粘膜有出血性潰瘍灶。
2.食管粘膜表面具有縱行排列的灰黃色壞死性假膜覆蓋,此膜不易剝離,剝離后呈現出不同大小的、特征性的紅色斑塊或條索狀痂塊。
3.腺胃粘膜有出血斑點,有時在腺胃與食管膨大部交接處,有一條灰黃色壞死灶帶或出血帶。肌胃角質下層充血、出血。腸粘膜有充血和出血性炎癥。小腸淋巴組織出血,呈帶狀。
(四)泄殖腔有嚴重充血、出血,粘膜表面覆蓋有一層棕褐色或綠褐色的壞死痂塊,不易剝落。
(五)肝臟的早期病變有出血性斑點,后期出現大小不同的灰色壞死灶,在壞死周圍有時可見環(huán)形出血帶,而在壞死灶中心卻常有小出血點。脾臟體積縮小,呈黑紫色。
(六)法氏囊粘膜充血發(fā)紅,有針尖狀的黃色小斑點。到后期,囊壁變薄,囊腔中充滿紅色凝固的滲出物。
(七)產蛋母鴨的卵巢可能充血、變形或變色,有時有一部分卵泡破裂,卵黃散布于腹腔中而引起腹膜炎。
四、防治措施
目前對鴨瘟尚無特效治療藥物,預防注射鴨瘟疫苗是防治鴨瘟唯一最有效的措施,不管是疫區(qū)還是非疫區(qū),鴨群都應進行免疫預防。
(一)預防措施。
1.在進鴨前,鴨舍和場地用3%燒堿水或5%甲醛溶液、10%漂白粉混懸液消毒。以后要經常消毒,也可用消毒威(每包200g)兌水480斤平面噴霧鴨群及飼養(yǎng)池,牛個月一次。
2.如是放牧的鴨,須先了解放牧地區(qū)有無疫情,如確屬安全,方可遷移放入。
3.加強飼養(yǎng)管理,提高鴨群健康水平,增強抗病力。
4.執(zhí)行自養(yǎng)自繁制度,需要引進的種蛋或苗鴨須來自非疫區(qū),在運輸時也要防止帶毒或受感染。
5.定期注射鴨溫疫苗,具體用法和用量嚴格按照疫苗的說明書進行,通常用生理鹽水稀釋,倍數可根據每只份注射量而定。例如雛鴨(1月齡以內),可稀釋40倍,每只鴨肌肉注射0.2ml,免疫期1個月;2月齡的鴨,可稀釋100倍,每只肌肉注射0.5ml,免疫期5個月;5月齡以上的鴨,可稀釋200倍,每只肌肉注射lml,免疫期6—9個月。免疫程序,要因地制宜,根據本地區(qū)有無疫情和鴨群情況,具體制定。
6.一旦鴨群發(fā)生該病,應及時上報疫情,劃定疫區(qū)范圍,并迅速進行嚴格的封鎖、隔離、焚尸、死鴨深埋、消毒等工作,同時對假定健康鴨立即采取大劑量鴨瘟弱毒疫苗緊急接種:重者20倍量,輕者15倍量,一般接種后一周內死亡率可顯著降低,這是控制和消滅鴨瘟流行的一個強有力的措施。
(二)治療措施 本病重在預防,治療只是輔助的辦法。
1.可用抗鴨瘟高免血清進行早期治療,每只肌肉注射0.5ml,還可用聚肌胞(一種內源性干擾素),每只成鴨肌肉注射lml,3日1次,連用2—3次,均可收到一定療效。
2.用中藥治療效果也很好:①膽草、木香各15g,黃連、黃柏、桔子、茵陳、大黃各log,枳殼6g,甘草5g,木香磨汁或浸泡1天,其他藥煮沸10分鐘去渣,收取藥液浸泡大米可喂50只病鴨。②用土鱉蟲喂病鴨,每鴨1次(蠶豆大小的土鱉蟲),1日3次,連用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