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仲連的盆景藝術
在歷史文化名城杭州,盆景藝術源遠流長,南宋吳自牧所著《夢梁錄》記述了當時盆景生產的盛況:“錢塘門外溜水橋,東西馬塍諸園皆植怪松異檜,四時奇花,精巧窠幾多為龍蟠飛禽走獸之狀”。明代浙東鄞縣人屠隆在《考般余事》一書中提到“盆景自古以天目松為最古雅”,并以宋之時期四位畫松名家的表現手法作為份類盆景造型的范本:“馬過錯之欹斜清曲,郭熙之露頂矍拿,劉松年之偃亞層疊,盛之昭之拖曳軒翥“。他所擔到的四位畫家,浙北占三位,而杭州居兩位。清代杭州人陳子所著《花鏡》至今還是園藝界必讀之書,書中有“種盆取景”一章。曾在杭州生活多年的李漁所著《芥子園畫譜》為掌握盆景藝術造型的基本教材。
盆景藝術大師潘仲連先生,青少年時代在浙東這塊文化沃土中度過,以后在杭州這座積淀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名城中生活、工作近半個世紀,他早年精勤學習,通古覽今,打下了扎實的文史基礎,沐浴著浙派文化熏陶。20世紀50年代,杭州傳統盆景藝術的芳香深深吸引著他,他毅然放棄了在杭州園林局機關的工作,主動要求投入到盆景藝術這塊園圃中,由于文藝理論的扎實基礎,加上他不倦的努力追求,因此,在盆景技藝領域可謂如魚得水,游刃有余,他辛勤耕耘了40多年。在我國現代盆景藝術領域內,在專業從事盆景技藝的實踐中,像潘仲連先生那樣有著深厚文化功底者實在不多見,他的盆景作品和盆景著作,成為浙江和杭州盆景藝術的代表作。
潘仲連先生的盆景樹材以松柏類為主,作品在全國盆景評比展覽中屢獲大獎,其中一等獎9個,二等獎6個。由于他的高水平的作品,獲得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贊賞,成為盆景界的風云人物,如:“劉松年筆意”、“聽天籟”、“黑旋風”等,都是少見的杰作。在藝術領域內,凡是大師的作品有著自己的風格和個性。他制作盆景,講究立意,他吸取了中國山水花鳥畫論的優秀傳統,做到“意在筆先”。在對一般枝樁采限因材立意的同時,全更重視“立意選材”、定向選材“,他的技藝特點是常常敢于對樹材大刀闊斧的剪裁,這種魄力和勇氣,是建筑在他的藝術功底基礎上,所以能”藝高膽大“。從他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到他的取材功夫。欣賞潘先生的作品,有如讀好詩,賞佳畫,有著一種藝術的震撼力。他繼承盆景制作中的傳統技術,但又不囿于傳統。他力求創新,崇尚自然,追求作品中的風骨和氣韻,沒有矯揉造作的匠氣。他繼承浙派畫風,吸取現代國畫大師潘天壽的誼放雄健的氣勢,寓巧于拙的大家風范,使他的盆景作品軒昂峻峭,富有陽剛之氣,他把自然界松柏類植物的剛毅、雄渾之勢,表現得森然有致。
潘先生曾經把盆景藝術和中國書法藝術作過類比。確實,這兩種傳統藝術都講究線條的美。由書法而籃球延伸到盆景,這使他樹樁盆景在整體上給人以節奏韻律和力度,如“黑旋風”、“錚錚鐵骨”,直中寓曲,剛健遒勁,外柔內剛,瀟灑如行云流水,穩健如老納坐禪。胡運驊同志曾評價潘仲連先生“盆景技藝達到爐火純青的境地”,“為古老的盆景藝術注入了活力,開創了新意”。確實不是過譽之詞。
潘仲連先生現在雖已退休,但作為浙派盆景藝術的代表,始終起著領軍的作用。藝如其人,潘仲連先生追求盆景藝術的真諦,孜孜不倦,其為人正直、剛毅、淡泊致遠,這也我所敬佩的,愿他永褒藝術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