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派盆景為何曲高和寡
在福建泉州舉辦的第六屆中國盆景展覽上,蘇派盆景又一次載譽而歸,獲得一金三銀三銅的佳績。然而,在盆景技藝不斷提高的同時,作為發祥地之一的蘇州,盆景卻越來越遠離大眾,盆景市場也是低迷不起。</P>
<P> 盆景市場兩極分化</P>
<P> “開始種些花花草草,到后來都玩盆景了。”在一次盆景交流會上,幾位蘇州盆景專家的看法如出一轍,在他們的觀念中,玩盆景與品位高之間劃著等號。</P>
<P> 而歷史上盆景與普通百姓之間要親密得多。蘇州是我國盆景藝術的發祥地之一,蘇派盆景源遠流長。“咫尺千里,縮龍成寸”的盆景藝術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蘇州人。明清時期,有錢人造園林,尋常百姓便玩盆景,這在當時的姑蘇城內為一大民風。</P>
<P> 如果說,待價而沽的藝術盆景因其門檻高而攔住了普通市民,那么,居住條件的改變則使得大眾化的商品盆景也遠離了人們的生活。從價格看,商品盆景很便宜,二三十元就能買一盆,可是低價并沒有得到大眾的青睞。蘇州綠化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姜敏說,目前蘇州的盆景市場相當疲軟,若干年前他們生產的盆景一年還能有個幾十萬元的營業額,近兩年起碼下降了一半。他認為,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量老房子消失導致了消費群體的衰退。現在帶天井的老房子越來越少,人們紛紛搬進了新公寓,盆景只能放在陽臺上,因為無法充<br>分接受陽光照射,容易死亡。</P>
<P> 資源匱乏扼住市場化“脖頸”</P>
<P> 日前,日本四國地區香川縣高松市鬼無町的民間盆景訪問團帶來了盆景市場化的新思路。人口只有6000的小鎮鬼無町有著“園藝之町”的美名,其每年所生產的松樹盆景要占到全日本盆景市場的80%。</P>
<P> 但是,蘇州市園林局風景園林管理處處長向華明認為,蘇派盆景的困難除了市場不旺外還有其它。資源匱乏已成為制約蘇州盆景市場發展的又一重要因素。最早做盆景的都是從小苗開始養,然后通過綁扎、造型進行培育,因此過去做一個盆景年份很長。后來開始直接用樹樁,因為蘇州盆景興起較早,榆樹、雀梅、三角楓樹樁這些制作蘇派盆景中的主材在本地已難覓蹤跡。</P>
<P> 向華明說,要走市場化之路得進行人工育苗,但真正要做談何容易。浙江奉化溪口鎮三十六灣村以出產五針松出名,專為盆景配套。一棵2厘米到3厘米直徑的五針松,看姿態好壞,售價約在20元到50元之間。但養成這樣一棵,至少要五六年,投資的回報期較長。</P>
<P> 重重阻礙堵住“出口”</P>
<P> 向華明說,蘇派盆景要做大,向海外出口是必經之路。在歐美,盆景特別受歡迎,市場潛力很大。有關數據顯示,美國每年從國外進口盆景就達400萬盆,而日本銷往荷蘭、法國、德國等國家的盆景每年也要達到10億日元至15億日元。</P>
<P> 可是要賺老外的錢,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蘇派盆景卻是困難重重。首先是貿易壁壘的限<br>制。據介紹,1997年美國與我國簽訂的《中國介質盆景輸美議定書》中規定,只有六月雪、福建茶、雀梅、羅漢松、黃楊等盆景才可出口。有關規定還明確,盆景中的用土只準使用泥炭、火山巖等介質。這意味著包括蘇派盆景在內的中國盆景必須改變延續了幾千年的天然泥土栽培方式。另外,對生產流程還有細化規定,要求“進行準確生產記錄”、“苗木移栽到生長設施前,必須去土、洗根”等,這使得以造型見長的中國盆景毫無優勢可言。</P>
<P> 從目前出口的大部分盆景來看,嚴格來講不能說是盆景,而是盆栽植物。一盆傳統盆景少則5年,多則幾十年才能成為成品,并需要每日繼續精心養護。而在歐美國家,很少有人懂得盆景的養護知識,并對盆景進行藝術修剪。為了出口,盆景生產不僅要縮短周期,造型好看,而且還要求易活好養。這在蘇州市場上恰恰非常缺乏。為此,業內專家指出,要想打開國外這個大市場,必須要清楚國外所設置的種種障礙;其次,要打破傳統的栽培模式,按照新的“游戲規則”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同時也要在技術和品種上進行創新,增加“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