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陵盆景的取材與造型技藝
銅陵盆景多取材于皖南山野、得黃山、九華山之靈氣,創天生自然之奇葩,移天宿地無門無派。在造型技藝上,應既繼承徽派盆景優秀技法,又博采眾長,師法自然,獨樹一幟,自成一體,是我國盆景發展的方向。
銅陵位于長江南岸、銅官山麓,地處長江中下游分界線,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差較大,地質構造獨特,多奇山異石,適宜多種植物生長,據統計現有八十八科六百余種植物,為銅陵盆景選材制作提供了豐富的植物資源和石種資源。
銅陵還是個有著悠久歷史城市,山川秀麗、物產富饒吸引著歷史名流雅士,飽游銅官秀色,如李白、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王十朋、楊萬里、湯顯祖等數十位歷代詩詞名家,都流連于此。她毗鄰黃山與九華山,深受著徽派傳統文化藝術熏陶。這些得天獨厚的地理、人文條件,為銅陵盆景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
一、銅陵盆景的取材與采培
銅陵盆景多取材于皖南深山,樹樁盆景的樹種以雀梅、米冬、天竹、榔榆、三角楓、構骨、紫藤、黃荊、扶芳藤、杜鵑等上品為主,兼有黑松、五針松、羅漢松等其它樹種。山水盆景常用蘆管石、砂積石、千層石、龜文石、鐘乳石、斧劈石、英石、宣石等石種。水旱盆景的樹種選材則以榔榆、雀梅、三角楓等為常見。
樹樁盆景的取材一般都在秋末冬初至春季野外深山挖掘粗坯,大多為裸根。在培植前都進行嚴格的審視度量,根據自然形態與長勢構思好造型,進行栽植前的修剪鋸截,而后打上泥漿,搭蓋棚架,栽于素砂或素砂土中,澆透水,蓋上塑料薄膜,用以增加棚內的空氣濕度和增溫防寒,促進其早日發芽,生根成活。早期栽培技巧主要為保持濕度及防烈日曝曬而造成嫩芽和嫩枝脫水枯萎,需適時噴水和逐漸通風,使其逐漸適應外部環境,同時還能減少蚜蟲的危害。在育坯過程中,適時扶芽、養枝、以便集中養分。成活半年后,再酌情施以稀薄淡肥,增加樹樁的養分,同時做好主枝的重點培養,適時綁扎,進行造型。
二、三類主要盆景形式的造型技藝
銅陵樹樁盆景在造型技藝上,雖繼承發揚了徽派傳統技巧,且不拘一格,打破徽派盆景的原有模式,取眾家之長。尤其吸取海派、蘇派、嶺南派等眾家盆景造型技藝蓄干截枝和剪扎技法,形成了自己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的藝術風格。通過對樹干實行不同的蓄截、雕鑿、干枝剪扎,及根部走向提根表露的技術處理來展現蒼勁古樸,飄逸灑脫。在小枝處理上則多以剪為主,造就雞爪與鹿角之式。因此銅陵樁景小枝密聚蔥蘢,大枝疏密有致,線條流暢,體現靜態、動態合一。在盆景處理上也很精致,或配綴三兩石,或做自然起伏,或點綴擺件,用以體現一件作品的生動性與自然完美性。
在銅陵山水盆景創意上,多借鑒中國畫的平遠、深遠、高遠的三遠技法,在作品中充分體現皖南山川、江、河、湖、泊秀麗的自然景觀。作品有的山峰錯落、綿延起伏、坡岸緩曲、天高水潤、煙波浩渺,秀美飄逸;有的作品線條粗獷、山峰高聳挺拔、氣勢雄渾、剛健,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或群山環繞,重重疊疊,或景觀深遠,意境深厚,讓人回味無窮。在加工選材方面則注重石材的紋理、色澤、質地的統一,高矮大小厚薄錯落一致,主客互應、客不欺主、主不負客。配件的點綴根據主題需要,和諧統一,體現整體協調完美。
銅陵水旱盆景,作品在用材方面常為樹石結合,也有樹石水結合的。這類作品藝術上感染力更強烈,技法上難度亦大,要求也更嚴。作品中綜合了盆景方面的技藝手法,作品立意構圖嚴緊自然,突出畫面所要表達的主體內容,暗示客景內容,配件點綴少而精,映襯主景,使畫面更為生動活潑,藝術效果也更近自然,體現出皖南鄉野風情。該類作品題材多樣,有人文景觀的、有田野鄉土風情的,充分利用了盆景這一特殊藝術表現方法,貼近自然、表現自然、再現自然。
三、銅陵盆景的藝術特點
銅陵盆景注重師法自然,力求保留自然特征,體裁造勢,多以黃山、九華、皖南山川秀色和鄉野風情為創作源泉,布局構圖上不拘一格,靈活運用強弱對比、剛柔相濟、虛實相生、俯仰離合、錯落有致,力求在統一中求變化,在對比中求和諧,從而突出主題,表情達意。正是由于銅陵盆景的獨特意味,從八十年代至今一直都能在國家和省級展覽中名列前茅,每次都有金獎獲得。
銅陵盆景也是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提高而提高,著眼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盆景藝術手法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再現自然,符合當代人崇尚自然的理念。因此盆景的發展,也具有廣闊的天地,現在有的作品,不但被國內名家收藏,也被國外名家青睞。相信只要順從自然,順應中國文化,銅陵盆景還會有更大的進步,更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