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根藝盆景發展簡況
根藝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也是美術領域中的一門獨特藝術。根藝作品以枯木斷根為素材,通過藝術家的慧眼發現及精心制作,化腐朽為神奇,創作出神形各異、意境深 邃、含蓄典雅,集奇、巧、美等特點于一身的藝術精品,帶給人們藝術的美的享受。
根雕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可謂源遠流長,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就已經會雕刻木像作裝飾品。在1982年河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清理馬山一號楚墓時,發現了我國戰國時期的根雕藝術作品《辟邪》。據國家文物部門考證,該文物作于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270年之間。藝術家憑著獨特的靈性,采用一支完整的天然樹根,依樹根自然形狀稍加雕飾,雕刻成一件虎頭龍身的神物。神物為長形彎曲的龍體,四足撐體作向前奔騰狀,其游走撲騰之姿妙趣天成,顯示出強烈的動感和力度。龍體扁頭、圓身、高足、卷尾,龍首雕出眼、耳、鼻、嘴、須、齒,形象猙獰。四足雕作竹節狀,分別浮雕有蛇、蛇噬蛙、四足蛇吞雀及蟬的形象。從整體上看,動物的四腳非對稱地分布著,但動物頭部的雙目又是依循著對稱的規律的。奇特的造型,尖銳的形象夸張,使這件根雕作品具有一種怪誕的美感。辟邪造型奇特,寓意神秘,整體構思化靜為動,化腐朽為神奇,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迄今考古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根雕藝術品。從這件作品中,可以看出古代根藝作品利用自然形態的巧妙和人工雕琢的技巧。再從楚人認為墓中有“辟邪”,能驅邪驅鬼滅災,保護墓主人的安寧,把它當作一種鎮墓獸,還可以看出,古代根藝家對根藝創作已具有了鮮明的思想感情!
湖北荊沙鐵路考古隊在荊門市十里鋪鎮王場村包山墓地的挖掘中,從最大的一座包山二號楚墓中,發現了我國戰國時代的比較精致的根藝作品“角形器”。據考證,這件根藝作品的隨葬年代大約為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戰國時代。 這種烏色樹根制作的根藝作品,反映了當時古人的審美意趣和楚文化的水平,為現代根藝研究和事業繼承發展及技藝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形象史料。到了隋唐時期,根藝發展已趨于繁榮!独蠲趥鳌防镉欣蠲谟锰烊粯涓谱鳌褒埿巫Α鲍I給皇帝的記載。清朝時期的根藝作品《玉玲瓏麒麟》、《鳳凰》等作品,更是在上海豫園陳列至今。這些作品“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把根藝作品的神韻表現得淋漓盡。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振興,經濟繁榮,根藝事業也蓬勃發展。1983年《根的藝術》紀錄片拍攝后,1985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中國根的藝術聯展”,并成立了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根藝研究會,使中國根藝美術走上了正規化、學術化的發展道路。1994年9月,經國家民政部批準,由二級學會晉升為中國文聯所屬的一級學會——中國根藝美術學會。而且已在全國各地發展了四十多個根藝團體。福建、浙江、安徽、江蘇等省的根雕藝術廠家不斷,根藝生產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根藝創作水平更是達到一個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