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盆景流派——揚派盆景
以揚州為中心的揚派盆景,包括嘉州、泰州、興化、高郵。南通、如皋、鹽城等地,由于地處江蘇北部,故又統(tǒng)稱蘇北派。
揚州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地處長江和大運河的交匯處,交通十分發(fā)達,加之氣候宜人,物產(chǎn)豐富,早在唐朝就是全國最繁華的商業(yè)城市之一,所謂“一揚二益’沖的“揚”即指此地。這里山明水秀,風(fēng)光旖旎,文人薈萃,商賈云集,既是魚米之鄉(xiāng),又是文明之邦,因此,在審美情趣方面既有注重形式的傾向,又有浪漫抒情的傳統(tǒng),白居易的一曲《憶江南),讓人們吟唱了一千多年,成為人們夢里留連忘返的“天堂”。在這么一個地域環(huán)境中孕育出來的盆景藝術(shù),蒼古清秀,靈巧飄逸,尤其是在全國各流派中獨樹一幟的“云片”造型,更顯示出豐厚的文化意蘊,仿佛進入了《憶江南》夢幻般的瑰麗世界,韻味無窮。揚派一代宗師萬覲棠的代表作《巧云》、《瑞云》、《翠云》等,不但在國內(nèi)各大型盆景展覽評比中一再奪魁,而且飲譽海外,在世界盆壇引起震動,其作品遠銷英國、日本、德國、丹麥、荷蘭等國。
揚派樹樁盆景要求“樁必古老,以久為貴;片必平整,以功為貴一。在造型技法上同川抓清汗步相似z處,問好米用標公蟠扎,精扎細剪,單是棕法就有11種之多(揚、底、撇、靠、揮、拌、乎、套、吊、連、縫入云片要求距離相等,剪扎平正,片與片之間嚴禁重復(fù)或平行,觀之層次清楚,生動自然。云片大小,觀樹樁大小而定,大者如缸口,小者如碗口,一至三層的稱“臺式”,三層以上的稱“巧云式”。為了使云片平正有力,片內(nèi)每根枝條都彎曲成蛇形,即“一寸三彎”。現(xiàn)在采用“寸結(jié)寸彎雞爪翅”技法,即每隔一寸打一個結(jié),主枝像雞翅,分枝像雞爪,比傳統(tǒng)的“一寸三彎”簡易多了。與云片相適應(yīng)的樹樁主干,大多皤扎成螺旋彎曲狀,勢若游龍,變幻莫測,氣韻生動,舒卷自如,慣稱“游龍彎”。云片放在彎的凸出部位,疏密有致,蔥翠欲滴,與主干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時顯示出蒼古與清秀。
揚派盆景分為兩支:揚州、泰州一帶稱為西派,以“游龍彎”為主要標幟;南通、如皋一帶稱為東派(現(xiàn)在也稱通派,在一些盆景文章中列為單獨一派,不過,按傳統(tǒng)劃分,屬于揚派),則以“兩彎半”(或“三彎半”)為主要特色。
“兩彎半”又稱“獅式”盆景,相傳為明代畫家所創(chuàng),造型上有極嚴格的要求,必須構(gòu)成三彎九片一頂(三彎半),意態(tài)如獅。但“三彎半”的造型難度太大,很不容易達到標準,以后逐漸簡化為“兩彎半”。到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南通有位名叫徐朗屏的盆景“玩家”能文善畫,酷愛盆景,“兩彎半”經(jīng)他不斷完善在盆景藝壇上占有突出的位置。
制作獅式有5個要點:一提根、二頓節(jié)、三拿彎、四做片、五收頂。前二者表現(xiàn)古雅,后三者妙在傳神。須要大而圓,切忌尖形或羊角形,才有獅頭的韻味。主干的最佳效果是:一級。二駝。三抬頭。四回項。寓彎于直,須根相應(yīng),狀如坐獅,回首顧盼。做片的要求不像楊派“云片”那么嚴格,一般用五片,六片亦可,第一彎左右各一片,背上一片,第二彎的左右各一片特別重要,能夠體現(xiàn)獅子的動態(tài),上下兩片相對要“上捧下蹲”,才能收到活靈活現(xiàn)的藝術(shù)效果。獅式盆景還有另一種布局,盆中植大、小樹樁各一,構(gòu)成“母子樹”,經(jīng)過分別造型表現(xiàn)“太師少保”之類的主題。
“疙瘩式”是揚派盆景在樹樁造型上的又一種形式,制作必須從樹木幼小時開始,即在主干基部打一個死結(jié),或繞一個圓圈,成疙瘩狀,顯得奇特別致,可分為“單疙瘩”、“雙疙瘩”和“多疙瘩”。
揚派的山萬盆景以平遠式為主,蘊涵著“潮平兩岸闊,風(fēng)正~帆懸”的江南情致。
揚派樹樁盆景的常用樹種有:松、柏、榆、黃楊(瓜子黃楊)及五針松、羅漢松、六月雪。銀杏、碧桃、石榴、構(gòu)把、梅、山茶等。山水盆景除用本地出產(chǎn)的斧劈石外,還使用外省的沙積石、蘆管石、英德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