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類盆景制作
(一)植物學知識
竹類是屬于禾本科(Gramineae)、竹亞科(Bambusoideae)的木本植物,種類繁多。根據竹類生長情況可分為:叢生竹,散生竹,混生竹三大類。叢生竹喜溫暖,多分布在我國南方;散生竹較耐寒,長江流域為其中心產地。適于盆栽的竹類,通常有佛肚竹、花孝順竹、鳳尾竹、琴絲竹、方竹、金絲竹、米竹、羅漢竹、紫竹、湘妃竹等。以矮小叢生竹為主,大型竹經矮化后亦可裝飾盆景。
竹類植物有地下莖(鞭根)和地上莖(竹稈)。地下莖近實心,須根著生鞭節上,鞭根節上出土的芽稱"竹筍",竹筍生長發育形成新竹。地上莖稱"竹稈",多為空心,很少為實心(如實心竹),竹稈上有節,每節有稈環和籜環之分,兩環之間稱節內,甚短,僅數毫米;兩節之間稱節間,節間較長,從數厘米至數十厘米;竹節上生枝,小枝上著生竹葉,通常每小枝頂部具1~3葉或多葉,竹葉為窄披針形,四季翠綠,嬋娟挺秀,風雅宜人。
竹類植物喜生長于背風向陽之地,要求濕潤氣候、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以沙質壤土最好,忌積水。石礫土、鹽堿土、重粘土都不適宜生長。因竹種不同,對氣候,土質的要求也有所差異。
(二)取材與培育措施
人工繁殖:竹類的繁殖通常采取母竹移植、竹兜栽植、埋鞭、筍栽等無性繁殖法,也可用種子育苗繁殖。母竹移植的時間以春季2~3月為好,選擇2~3年生的健壯竹母,連同鞭根挖起,母竹留枝2~3盤,余均砍去,栽于溫暖濕潤、土層深厚疏松之地,或上泥盆培植。
竹兜栽植:選用1~2年生的健壯竹母,在離地面15~20厘米處截斷竹稈,將竹兜挖起,包裝好進行移植,此法運輸方便,水分蒸發少,竹兜、鞭根不易損傷和失水,栽后易于筍發成竹。所出新竹也較細小,盆栽較為適宜。
制作竹類盆景,大、中型竹種在鞭根、竹兜栽植后,可采取剝籜法使之矮化。剝籜法即在竹筍出土后,高達10厘米左右時,進行剝籜手術處理,小心把筍籜(即筍殼)從籜環上剝去,在生長旺盛期剝籜最好,通常以清晨或中午剝籜最為適宜,每次剝去1~2個籜片,剝籜數次即可。通過剝籜措施,使筍期節間分生組織早日停止生長,提前發出枝葉,可達到限制生長、節間變短,竹形矮小的目的。一般經過剝籜處理,可使3米多高的竹子,矮化成30厘米左右的小竹,以適應盆栽觀賞的需要。此外,在竹筍生長期,采用控制灌水法,也可抑制高生長,達到矮化的目的。
(三)上盆過程
選盆:竹類宜用釉陶盆或鑿石盆,盆不宜深,但也不可過淺,視竹的大小而定。盆形以選用長方形或橢圓形為宜。
用土:竹類栽培以疏松、肥沃的沙質壤土為好,以利鞭根的發育。盆栽常以腐葉土和沙土混合使用。
栽種:以春季為好,上盆時要疏剪枝葉,并盡量保護好根鞭的須根。上盆后,務必注意庇蔭和保持盆土濕潤,還須常在葉面噴水,以防止竹葉枯卷。
(四)整姿技術
加工:竹類制作盆景,除了人工矮化以外,主要通過修剪與配置來造型,修剪造型宜在新竹長定后進行,一般將過密的枝條或植株進行疏剪,將靠近基部的側枝剪除,以顯出綠竹的蕭疏與挺秀。
樹形:竹類盆景造型均宜叢植,但一般桿數不宜過多,3~5稈即可。在配置時,務須注意主次分明,高低相宜,疏密得當。在多桿叢植表現竹林風姿時,排列上要有鮮明的節奏感,切忌平均一律。竹類還可配以山石,模擬中國畫的"竹石圖"。配石常采用峰狀的石筍石,以象征"雨后春筍"之意。也可取用玲瓏剔透的石料,如太湖石一類。竹類裝飾水旱盆景時,可表現水邊竹景,別具風味。竹類還可與松樹、梅花合植,體現"歲寒三友"畫境,但竹子不宜作主體植物,而宜選擇矮小的植株作配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