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決定物質 sex determining substance 決定生物性別的物質。雖然有些生物很明顯是由于染色體決定性別的。但接受性染色體或性基因的個體在其作用下究竟向哪一方性別分化,據信還是有某種能導致雌雄性別最后得以實現的物質存在。在這方面已經使用自然產生或實驗誘發性轉變的動物作了大量的實驗研究。M.Hartmann,F.Moewus R.K-uhu等(1944)把從衣藻(Chlamydomonas)中找到的性決定物質,稱為衣藻定性素(termone)。其中決定雌性的[此時為藏紅苦苷(picrocrocin)]是雌性定性素(gynofermone);決定雄性的(此時為藏紅醛)是雄性定性素(androfermone),但迄今為止該類物質的性決定作用尚未得到普遍公認。此外,J.R.Rapar在藻菌植物中曾使用雌雄同株的種與雌雄異株的種進行比較研究,發現其生殖器官形成與性別決定有幾個階段,并提出有與各個階段性發育有關的物質存在。如果把螠蟲類后螠的性別未決定的幼蟲使之單獨發育成為雌蟲,但與其他雌體一起飼育時,幼蟲附著于雌體上便發育成雄蟲(F.Balt-zer,C.Herbst等)。為此曾設想雌體可能產生某種會使幼蟲成雄的物質,并設計了實驗。但迄今仍未了解此種特異的成雄物質是否一定存在。與此類似的有附生于雌體上發育成雄體,而獨立發育則為雌體的例子。在軟體動物及甲殼類中也有所報道。此外,在某種線蟲類和蟯足類中,也有幼蟲在單獨侵入寄主寄生時為雌體,多數幼蟲同時寄生的則為雄體的。此時對有關性別決定物質的存在問題也不清楚。R.B.Gol-dschmidt(1917)曾在說明舞毒蛾(秋千蠘)的性別分化時假定,雌性因子F產生成雌酶(德Gynase),雄性因子M產生成雄酶(德Andrase)。這些名詞以后未被沿用。H.Charniaux-Cotton(1954)將頭足類Orchestia的輸精管末端上的小成雄腺移植到雌體后誘導性轉化,發現從這腺體產生的激素起著成雄物質的作用。后在幾種無脊椎動物中都證實了此類成雄物質的存在。在脊椎動物的性別分化與性決定物質的關系方面現有三種假說:即非激素說、單激素說、二激素說。在用雌激素喂飼鳉魚仔魚時,原來遺傳上應屬雄魚的仔魚會轉變為雌魚,而投飼雄性激素時,所有仔魚都分化為雄魚,因此大體合乎二激素說。但是否在一切脊椎動物自然性別分化中決定性別的物質都是性激素,這點目前尚無定論。在哺乳類動物,由Y染色體上的基因所支配的H—Y組織親和性抗原是決定精巢分化的物質,已由實驗所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