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對細胞或噬菌體進行適當處理,除去內部組成物質所剩下的空殼。[1]將紅血球浸在低滲溶液內,膜的一部分被破壞,內部成分流出(溶血)后,可形成裂口部關閉的外殼。所得到的比較純粹的細胞膜常用于物理化學和生物化學的研究。這種外殼是由以蛋白質(66%)為主要成分和卵磷脂(lecithin)等的磷脂質(20%)、膽固醇(8%)、唾液酸(3%)等成分所組成。[2]是指將細菌已用溶菌酶、核酸分解酶等以及適當的溶劑[皂角苷、膽汁酸類、尿素、硫酸鈉十二烷酯(Na-dodecylsurlfate)等],在低滲液中處理,或用穩妥的方法將細菌殺死,而自行分解后所留下的殘殼亦稱外殼。這種外殼又稱空殼細胞、幻影細胞。借助電子顯微鏡可以看到囊狀物質,而且是極其多種多樣的,在化學上已經證實是脂質性的物質、核糖核蛋白、核糖多糖、或是蛋白質、多肽性物質,或是這些物質的高度的復合物等。另外,也有的認為外殼具有線粒體的性質,并且局部地存在著某種呼吸系因素;有時還看到脫氧核糖核蛋白的外殼,所以對外殼的了解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將革蘭氏染色陽性的細菌用石炭酸處理后可得到革蘭氏染色陰性的外殼,然后使之與含有核糖核酸鎂鹽的可溶性部分混合,就會結合起來再現革蘭氏陽性的菌體。[3]將T偶數噬菌體從高滲溶液中急速移到低滲溶液時,頭部的DNA、內部蛋白質等就會滲出來,留下外殼蛋白質。當外殼吸附在細菌上時,就會表現出象某種大腸桿菌素那樣的致死作用,由于多層吸附,會引起細菌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