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脊椎動物和頭足類,由于各種刺激引起瞳孔的直徑發生變化的反射。縮小的狀態稱為縮瞳、散大的狀態稱為散瞳。虹彩有兩種平滑肌(鳥類是橫紋肌),由環狀的瞳孔括約肌縮瞳、由放射狀的瞳孔擴大肌散瞳。前者受副交感神經支配,后者受交感神經支配。兩肌的發生例外地起源于神經性外胚層。進入眼的光強度增加時縮瞳(潛伏期0.2-0.5秒,1秒內完成),光量減小即散瞳(5秒內完成),以此調節到達網膜的光量。這稱為瞳孔的對光反射(lightreflex)。人的瞳孔直徑可從1.3毫米變至10毫米左右,因此光量的調節約為60倍。高等哺乳類動物的這種反射不僅發生在受光照射側的眼(直接反射,directreaction),也發生在另側的眼(共感性反射,con-sensual reaction)。但是在視束完全交叉的低等哺乳類動物、蜥蜴類、無羊膜類,兩側的反應是分別發生的。反射的向中通路在視束后三分之一處分離,至視蓋前區形成突觸。次級神經元進入構成動眼神經核的一部分的埃丁杰-韋斯特法爾(Edinger-West-phal)核,而離中通路則為動眼神經→睫狀體神經節→瞳孔括約肌。支配散瞳的是交感神經系統,中樞在脊髓頸胸部,在上交感神經節形成突觸,后至瞳孔散大肌。交感和副交感兩種神經系統頡頏地活動,使瞳孔保持一定的大小;但在覺醒時,由于其它知覺性和情感性的刺激,瞳孔大小有不斷地微小變化(瞳孔不靜, pupillary unrest)。除對光反射外,近看時也引起縮瞳反射,稱為近距反射(near reflex)。這是一種與輻狀反射和遠近調節相協調的反射,起著增加眼的焦點深度,減少色差和球差的作用。魚類、兩棲類,虹彩本身也具有感光性,即使切斷視束或將虹彩摘出,在光刺激時瞳孔括約肌也進行收縮,引起縮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