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群,在比較均質的地域空間上不分開而生活的狀態下,通過生態的乃至時間的隔離、寄生和棲息地選擇的不同等產生生殖隔離,而引起種分化的過程,叫做同地的種分化或同地的種形成。這個概念在達爾文以前的博物學家雖也有所認識,但作為與地理的種分化(異地的種分化)相對應的同地的種分化還是自E.Mayr(1942)對這些問題整理以后才被一般所應用。不過后來又提出占有支配地位的新見解,認為假定限于種群內雌雄有進行交配的機會(panmicticmating),由于通過不斷地反交,突變遺傳因子在種群內擴散,同地的種分化產生的可能性是很低的(E.Mayr等,1963)。對此理論進行批判和異議的雖并不比以前少(V.C.Dethier,1954),但J.Maynard Smith(1966)提出的理論認為,有一定穩定程度的多型存在,對特定棲息場所已很適應的各型個體間,如具有高頻度的交配傾向(assortat-ive mating),可促進棲息場所選擇的差異,這樣被生殖隔離的種群就有可能進行同地的種分化。關于同地的種分化問題,以后又開始進行了活躍的討論,提出了選擇性強的寄生性昆蟲、植食性昆蟲、以及具有共生關系的動物群,其中有相當部分的同地的種分化的實例(G.L.Bush,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