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美國分子生物學家本澤(Benzer)通過對大腸桿菌的噬菌體T4的rII區基因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基因內部的精細結構。提出了基因的順反子(Cistron)概念。他發現,在一個基因內部,可以發生若干不同位點的突變,倘若在一個基因內部發生兩個以上位點的突變,其順式和反式結構的表型效應是不同的。如圖1所示,順式是野生型,反式卻是突變型,所以,基因就是一個順反子。基因內部這些不同位點之間還可以發生交換和重組。所以,一個基因不是一個突變單位,也不是一個重組單位。本澤分別把它們稱為突變子(muton)和重組子(recon)。顯然,一個突變子或重組子可小到一個核苷酸對。
基因的順反子概念沖破了傳統的“功能、交換、突變”三位一體的基因概念,糾正了長期以來認為基因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單位的錯誤看法,使人們對基因的認識有了顯著的提高。
有結構基因與調控基因的劃分,還有重迭基因和斷裂基因的發現 過去人們曾經認為,基因像念珠一樣,一個接一個地排列在染色體上,是互不重迭的;基因是一個連續的核苷酸序列,是不能間斷的。重迭基因和斷裂基因的發現,刷新了這些陳舊的看法,使人們對基因的結構與功能的認識又提高到一個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