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骨魚綱板鰓亞綱的 1目。本目僅有鋸鰩科鋸鰩屬約 6種。吻平扁狹長,劍狀突出,邊緣具堅硬吻齒。無鼻口溝。鰓孔5個,腹位,位于胸鰭基底內側。背鰭2個,無硬棘;胸鰭前緣伸達頭側后部;尾粗大,尾鰭發達;奇鰭與偶鰭的輻狀軟骨后端具很多角質鰭條。化石見于上白堊紀至近代。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各近岸海區和各大河口,有些進入江、河、湖泊、甚至定居于淡水中并進行繁殖。中國產2種,其中尖齒鋸鰩,第一背鰭起點對著腹鰭基底后端上方;尾鰭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吻齒21~35對。分布于南海和東海南部,也見于紅海、印度洋、印度尼西亞。
行動滯緩,常潛伏泥沙上,用吻鋸掘土覓食,偶爾也上升至水面,露出背鰭。主要攝取泥沙中的甲殼類或其他無脊椎動物,也用吻鋸襲擊成群的魚類而食其受傷的個體。卵胎生,胎兒具大型卵黃囊,吻鋸柔軟,吻齒包于皮膜中。每產約10余仔。仔魚剛生時,體長約60厘米。成魚最大體長可達9米,吻鋸長2米,寬30厘米。尖齒鋸鰩為東海和南海次要經濟魚類、在中國產量不大。肉質鮮美,鰭可制魚翅,皮可制革和刀鞘,肝可制魚肝油。小齒鋸鰩,第一背鰭起點前于腹鰭起點;尾鰭下葉前部三角形突出;吻齒17~22對。見于南海,亦見于印度洋、印度尼西亞、大洋洲東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