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外膽管癌是指左右肝管、肝總管、胰腺上膽總管的原發惡性腫瘤,通常不包括位于壺腹部和乳頭部的癌腫多發生于肝外膽管任何部位,但肝門部膽管癌(Klatskin氏腫瘤)約占50%以上。進行性梗阻性黃疸為本病的主要臨床癥狀。本病病因至今尚不清楚,約有16%-30%的膽管癌病人伴有膽結石,故結石的慢性刺激被認為可能是一個致癌因素;先天性膽總管囊腫病人膽管癌發生率高;膽管良性乳頭狀瘤可轉變為膽管癌,原發性硬化膽管炎合并潰瘍性結腸炎者發生膽管癌的比例高,有報告0.4-1.4%。膽道血吸蟲病也是病因之一。 膽管癌在尸解中的發病率為0.2%,占所有癌腫病人尸解的2%,占膽道手術的0.5%。男性稍多,多在50-70歲之間,60歲以上更多見。組織類型90%左右為腺癌,且60%分化良好。本病特點是腫瘤生長緩慢,遠處轉移晚,多為局部淋巴結轉移為主。多數病人并非死于腫瘤轉移,而是死于因膽道梗阻引起的各種并發癥。本病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
臨床表現
1.持續進行性梗阻性黃疽。尿濃茶色,糞便灰白。 2.上腹隱痛伴有消化不良的表現和體重下降。 3.有出血傾向,嘔血或黑便。 4.可有發冷,發熱。 5.查體,皮膚,鞏膜黃染,膽總管下端疼可觸及腫大的膽囊,肝大質硬,晚期有門脈高壓癥表現。
診斷依據
1.根據以上主要癥狀和體征。 2.紅細胞,血紅蛋白下降,血沉增快,肝功受損,梗阻性黃疽,大便潛血陽性,CEA可增高。 3.B超示膽管有強光團,無伴聲影,肝內膽管擴張。 4.PTC,ERCP示病變處偏心性狹窄,有充盈缺損,近端膽管擴張。 5.CT可見癌腫部位及形狀。
治療原則
1.根治性切除:切除率10%—50%。下段膽管癌、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腸切除術;中段膽管癌行膽管切除,肝管空腸吻合術,同時作附近淋巴結清掃;肝門膽管癌可行膽管癌切除,雙側肝內膽管空腸吻合術。 2.姑息手術:包括膽囊或高位膽管空腸吻合術,適用于不能切除的下段膽管癌。膽道外引流和空腸造瘺術,兩管體外連接,橋式轉流。膽管置u管引流術,它的優點:能起內引流和外引流雙生作用,術后能沖洗;不經手術能重新換管。 3.放療:對病變局限已行引流者有一定作用。
用藥原則
本病治療主要為手術,用藥是針對其合并癥,有膽道感染時給予抗生素,可選用“A”中抗生素聯用,膽管癌若黃疸未能得到引流最終導致肝功能損害,故應加強護肝及支持治療,選用“A”中肝太樂、肝安及“C”中輸血及白蛋白等。注意水電解質平衡。
輔助檢查
年齡在60歲以上,出現持續性上腹部或腰部疼痛,進行性加重的黃疸,肝大者應考慮膽管癌。予行肝功能及堿性磷酸酶,γ-轉肽酶等有關檢查,有助于確定肝外梗阻性黃疸的存在,可作為篩選指標,CEA增高有助診斷。B超或CT檢查可了解肝內膽管擴張情況及肝膽系及胰腺是否有腫瘤,PTC或ERCP可直接顯示膽管癌部位及梗阻的程度和性質。十二指腸低張造影可了解十二指腸降部或上升部的不規則壓迫情況。以上檢查不但對膽管癌診斷有幫助,也有利于與胰腺癌膽石癥,毛細膽管性肝炎等相鑒別。
療效評價
1.治愈:行根治性切除后,癥狀體征消失,切口愈合好,無并發癥。 2.好轉:手術未能切除癌病膽道,僅行姑息性膽管內外引流術,暫時性解除梗阻性黃疽;或經放療,化療等綜合性治療后病人癥狀體征減輕。 3.未愈:手術未能切除癌變膽道,亦未能解除膽道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