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志賀菌屬(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臨床表現主要有發冷、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排粘液膿血樣大便。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驟、突然高熱、反復驚厥、嗜睡、昏迷、迅速發生回圈衰竭和呼吸衰竭,而腸道癥狀輕或缺如,病情兇險。 菌痢常年散發,夏秋多見,是我國的常見病、多發病。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藥治療,治愈率高。療效欠佳或慢性變多是因為未經正規治療、未及時治療、使用藥物不當或耐藥菌株感染。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治愈的關鍵。
臨床表現
1.急性菌痢:急性腹瀉,伴有發冷、發熱、腹痛、里急后重、排粘液膿血便;全腹壓痛、左下腹壓痛明顯。 2.急性中毒型菌痢(多見于2-7歲兒童):起病急驟,突然高熱,反復驚厥,嗜睡、昏迷,迅速發生回圈衰竭和呼吸衰竭。腸道癥狀輕或缺如。 3.慢性菌痢:有持續輕重不等的腹痛、腹瀉、里急后重,排粘液膿血便的痢疾癥狀,病程超過兩個月。
診斷依據
(一)急性菌痢 1.近周內有不潔的飲食史或與菌痢病人密切接觸史。 2.急性腹瀉伴有發冷、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排粘液膿血便,左下腹有壓痛。 3.血象: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增加。 4.糞便常規:粘液膿血便。鏡檢有大量膿細胞、紅細胞與巨噬細胞;糞便細菌培養:分離到痢疾桿菌;糞便免疫檢測:痢疾桿菌抗原陽性。 5.急性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驟,突然高熱,反復驚厥,嗜睡、昏迷、迅速發生回圈衰竭和呼吸衰竭。腸道癥狀輕或缺如。 6.慢性菌痢:過去有菌痢病史,多次典型或不典型腹瀉兩個月以上。
治療原則
1.病原治療(選用氟啶酸、氨芐青霉素、復方新諾明、丁胺卡那霉素等)。 2.中毒型菌痢治療原則:病原治療十回圈衰竭和呼吸衰竭治療。 3.慢性菌痢治療原則:病原治療+對癥支持治療+并存癥治療。 4.中藥治療。 5.對癥支持治療。
用藥原則
1.急性菌痢:應用抗生素和其他輔助藥為主。 2.急性中毒型菌痢:抗生素聯用,積極治療高熱、驚厥、回圈衰竭和呼吸衰竭。 3.慢性菌痢:抗菌藥聯用、加強支持治療和合并癥治療的綜合治療。 4.高熱和驚厥的治療:選用安定、苯巴比妥納、復方冬眠靈等。 5.休克治療:選用654-2或阿托品、低分子右旋糖酐、5%碳酸氫納、多巴胺與阿拉明、西地蘭、地塞米松等。 6.呼吸衰竭治療:選用20%甘露醇、地塞米松、可拉明或洛貝林等。 7.DIC治療:選用肝素治療。 8.中藥治療:黃連、生大蒜、白頭翁湯
輔助檢查
1.急性菌痢檢查專案以檢查框限“A”為主; 2.急性中毒型菌痢檢查專案以檢查框限“A”和“B”; 3.慢性菌痢和診斷不明確的疑難病人檢查專案以檢查框限“A”、“B”或“C”。
療效評價
1.治愈:癥狀體征消失,大便正常,大便培養連續3次痢疾桿菌陰性; 2.好轉:癥狀體征改善,大便不正常,大便培養痢疾桿菌陽性; 3.未愈:癥狀體征不改善,病情反復、大便不正常,大便培養痢疾桿菌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