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亂弧菌(v.cholera)是人類霍亂的病原體,霍亂是一種古老且流行廣泛的烈性傳染病。人類在自然情況下是霍亂弧菌的唯一易感者,主要通過污染的水源或飲食物經口傳染。在一定條件下,霍亂弧菌進入小腸后,依靠鞭毛的運動,穿過粘膜表面的粘液層,可能藉菌毛作用粘附于腸壁上皮細胞上,在腸粘膜表面迅速繁殖,經過短暫的潛伏期后便急驟發病。該菌不侵入腸上皮細胞和腸腺,也不侵入血流,僅在局部繁殖和產生霍亂腸毒素,此毒素作用于不粘膜上皮細胞與腸腺使腸液過度分泌,從而患者出現上吐下瀉,瀉出物呈“米泔水樣”并含大量弧菌,此為本病典型的特征。
霍亂腸毒素本質是蛋白質,不耐熱,56℃經30分鐘,即可破壞其活性。對蛋白酶敏感而對胰蛋白酶抵抗。該毒素屬外毒素,具有很強的抗原性。現已能將該毒素高度精制成晶狀,仍保持極強的生物學活性。
霍亂腸毒素致病機理如下:毒素由a和b兩個亞單位組成,a亞單位又分為a1和a2兩個肽鏈,兩者依靠二硫鏈連接。a亞單位為毒性單位,其中a1肽鏈具有酶活性,a2肽鏈與b亞單位結合參與受體介導的內吞作用中的轉位作用。b亞單位為結合單位,能特異地識別腸上皮細胞上的受體。1個毒素分子由一個a亞單位和4℃6個b亞單位組成多聚體;魜y腸毒素作用于腸細胞膜表面上的受體(由神經節苷脂gm1組成),其b亞單位與受體結合,使毒素分子變構,a精致單位進入細胞,a1肽鏈活化,進而激活腺苷環化酶(ac),使三磷酸腺苷(atp)轉化為環磷酸腺苷(camp),細胞內 camp濃度增高,導致腸粘膜細胞分泌功能大為亢進,使大量體液和電解質進入腸腔而發生劇烈吐瀉,由于大量脫水和失鹽,可發生代謝性酸中毒,血循環衰竭,甚至休克或死亡。
霍亂的防治必須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作好對外交往及入口的檢疫工作,嚴防本菌傳入,此外應加強水、糞管理,注意飲食衛生。對病人要嚴格隔離,必要時實行疫區封鎖,以免疾病擴散蔓延。人群的菌苗預防接種,可獲良好效果,現用加熱或化學藥品殺死的古典型霍亂菌苗皮下接種,能降低發病率。這種苗菌對el-tor 型霍亂弧菌感染也有保護作用,但持續時間短,僅3-6個月。治療主要為及時補充液體和電解質及應用抗菌藥物如鏈霉素、氯霉素、強力霉素、復方smz-tmp等。
患過霍亂的人可獲得牢固的免疫力,再感染者少見。病人在發病數日,血液中即可出現特異性抗體,7℃14天抗體滴度達高峰,隨后逐漸下降至較低水平,但能持續約3個月之外。病后小腸內可出現分泌型lga。體液抗體與免疫的關系尚不清楚,一般認為局部 slga可在腸粘膜與病菌之間形成免疫屏障,有阻斷粘附和中和毒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