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草科(Cyperaceae)荸薺屬能形成地下球莖的栽培種,多年生淺水性草本植物。學名Eleocharis tuberosa (Roxb.)Roem.et Schult。別名地栗、馬蹄、烏芋、鳧茈。球莖質脆多汁,每100g新鮮球莖含水分74-85g、蛋白質0.8-1.5g、碳水化合物12.9-21.8g(其中淀粉占1/2)及其他營養成分。可生食、炒食、煮食,也可加工罐藏和提取淀粉,有健胃、祛痰,解熱的功效。原產中國南部和印度。中國栽培歷史悠久,在中國兩千年前的《爾雅》中稱為“芍,鳧茈”。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勻有栽培,廣西桂林、浙江余杭、江蘇高郵、蘇州,福建福州等地為著名產區;長江以北有少量栽培。朝鮮、日本、越南、印度、美國也有栽培。
植物學性狀:荸薺以球莖繁殖,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球莖抽生不明顯的短縮莖,基部莖節發生細長須根,入土20-30cm,無根毛。頂芽及側芽向地上抽生一叢葉狀莖;基部側芽向土中抽生匍匐莖。葉狀莖管狀、直立、中空,內具多數有篩孔的隔膜,高1m左右。葉片退化成膜狀鱗片。生長前期抽生的匍匐莖頂芽向上萌生成分株;后期,秋季較低溫和短日下抽生的匍匐莖先端數節膨大,形成球莖。球莖扁圓形,表面光滑;老熟后呈深栗色或棗紅色,有環節3-5圈。穗狀花序,褐色,小花呈螺旋狀,外包萼片,雄蕊3,雌蕊1,子房上位,柱頭三裂。果實近球形,果皮革質,灰褐色,不易發芽。
類型與品種:按球莖的淀粉含量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水馬蹄類型:為富含淀粉類型。球莖頂芽尖,臍平,含淀粉多,肉質粗,適于熟食或加工淀粉。如蘇薺、高郵荸薺、廣州水馬蹄等。二是紅馬蹄類型:為少含淀粉類型。球莖頂芽鈍,臍凹,含水分多,含淀粉少,肉質甜嫩,渣少,適于生食及加工罐頭。如杭薺、桂林馬蹄等。按臍洼(靠匍匐莖端)深淺分類,有平臍和凹臍二種。
生長發育與球莖形成
萌芽期:從母球頂芽萌動至芽長2cm左右。發芽始溫為10-25°C,適溫為15-25°C,約需20-30天。
分蘗分株期:栽植后的苗,在抽生葉狀莖的同時不斷分蘗,形成母株。母株側芽向四周抽生匍匐莖3-4條,匍匐莖頂芽萌生葉狀莖,形成分株。如此方式分蘗、分株,約需120-150天。高溫長日照有利于分蘗和形成分株,25-30°C時分株最旺。早栽者生長期長,母株可產生分蘗30-40個,分株4-5次,早生的分株還可發生二次分株。此期光合產物主要供給葉狀莖和根系的生長。
球莖形成期:秋季氣溫開始降低,日照變短,分蘗分株基本停止,地上莖綠色加深,自分株中心抽出花莖,開花結果。同時,地下匍匐莖先端開始形成球莖,約需70天。前期光合產物大部分供給葉狀莖生長和球莖形成,后期光合產物主要輸入球莖,促其迅速膨大,為淀粉快速積累期。
栽培技術:荸薺喜溫暖。行育苗栽種。長江流域從清明至小暑間都可育苗。早栽者,夏季大量分孽分株,入秋后結薺多。荸薺宜實行2-3年輪作。育苗前先行催芽,當葉狀莖開始生長并有3-4個側芽萌發時栽入育苗田,將催芽后的種薺排列按入泥中,使芽頭高低一致,保持1.5-3cm淺水。苗高15-25cm,并有5-6根葉狀莖時即可定植。宜施足有機肥的砂壤土栽培。栽植時將母株上的分株和分蘗匍匐莖中部切斷,去梢,留25cm高的葉狀莖栽入田中。每穴一株或具有3-5根葉狀莖的分株一叢,帶球莖的秧苗入土約9cm深(分株約12-15cm深)。栽植時,田間灌淺水,分蘗期保持1.5-3cm水層,球莖膨大期4.5-6cm水層。追肥宜在分蘗分株初期進行,一般2-3次。白露至秋分結薺時,如尚未封行,應在第二次追肥后7天,每畝再追尿素5-7.5kg,作為結薺肥。
在長江及黃河中下游,小滿至夏至定值的稱為早水荸薺;大暑至立秋定植的為晚水荸薺,以冬至前后采收的品質較好。種薺須在翌年春分萌芽前挖出。采收前一天排干田水。選皮色深、臍部深、芽粗短的球莖帶泥攤置陰處,至八成干時撒上細干土,即可窖藏或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