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有機體與其周圍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環境包括非生物和生物的因素,前者指光照、溫度、水、鹽分等理化因素,后者指同種和異種的有機體。同種生物有機體間的相互作用構成種內關系,異種間的相互作用構成種間關系。ecology一詞來源于希臘語,eco表示住所或棲息地,logos表示學問。按字面解釋,生態學的含義是:在生物居住的地方來研究生物與其周圍的生物和非生物環境的全部關系。生物學把研究對象劃分為基因—細胞—器官—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等大小不同的組織水平或層次,生態學通常按個體、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四個水平來研究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基本上屬宏觀生物學范疇。現代生態學有向微觀和宏觀兩個方向發展的趨勢。本世紀60年代以來,由于人類面臨著環境、資源、人口和全球性變化等關系到自身生存的一系列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又與生態學緊密相關,因此,生態學便成為世人矚目的科學。
生態學的發展分為建立前期、成長期和現代生態學發展期三個階段。原始人類在進行漁獵生活中就不斷積累有關生物習性的知識,這便是生態學思想的萌芽,在我國和古希臘的許多著作和歌謠中都有這方面的記述。自文藝復興始,生態學知識迅速積累,19世紀末,瓦爾明(E.Warming)的《植物生態學》和希姆伯(W.Schimper)的《植物地理學》問世,標志著植物生態學已發展為一門獨立的生物學分支。1949年,阿利(W.Allee)等的《動物生態學原理》出版,則表示動物生態學的成熟。在本世紀50年代前,動、植物生態學相對獨立而平行地發展,其主流分別是動物的種群生態學和植物的群落生態學,而微生物生態學的發展則起步較晚。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人類社會的經濟和文明飛躍前進,既給人類帶來幸福,同時也產生環境、資源等一系列問題,這是促進生態學大發展的基礎;而數理化和工程技術等科學的滲透則為生態學的發展準備了條件。現代生態學發展的主流是對生態系統的研究。國際生物學規劃(IBP)、人與生物圈(MAB)、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SCOPE)、國際地圈生物圈規劃(IGBP)等國際性大規模協作計劃的執行和大量研究報告的出版,是生態學蓬勃發展的重要標志。系統生態學的發展是系統分析和生態學的結合,它使生態學的研究方法向前邁進一大步,各種生態模型亦競相出現。動物與植物生態學匯流,新的生態學教科書不斷問世,各種生態學刊物的出版,都標志著現代生態學已進入蓬勃發展時期。
微觀生態學的進展,尤其是生理生態學和化學生態學的進展很引人注目。行為學與生態學相結合產生了行為生態學;進化論與之相結合又產生了進化生態學;種群生態學與種群遺傳學匯合,形成種群生物學;群落生態學也由描述性階段發展到數量生態學和實驗群落學研究,并進而探討形成群落結構的機理性研究。70年代以來,應用生態學不斷發展,其發展方向之多,涉及領域和部門之廣,遠遠超出傳統生態學的范圍。生態學與環境問題相結合,產生了污染生態、自然保護生態、生態毒理、生態系統恢復和重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隨著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酸雨等全球性環境問題的出現,全球生態學應運而生。生態學與經濟學結合,促進了經濟生態學的產生和發展。生態學原理應用于農業和工業生產工藝系統的設計,形成了生態工程。農業生態、城市生態、人類生態等分支也正在形成和發展之中。目前,生態學已發展為龐大的,包括許多分支學科的學科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