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別名:生甘草、粉甘草、甘草梢、甜根子、美草、蜜草、國老、甜草、粉草、蜜甘
原料分類:藥食兩用食物
推薦菜品:胡蘿卜荸薺煲竹蔗 元棗烏雞 甘草小麥大棗湯 五豆湯 養(yǎng)顏茶 烏雞白鳳湯 補中益氣糕 罐煨牛筋 大蒜銀花茶 甘草綠豆燉白鴨
甘草詳細介紹
原料介紹
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光果甘草或脹果甘草的根及根莖。甘草為多年生草本,生于向陽干燥的鈣質草原及河岸沙土地等。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等地;光果甘草生于荒漠或帶鹽堿草原、撂荒地,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肅;脹果甘草生于鹽漬化土壤處,分布于新疆、甘肅等地。
秋季采挖,除去蘆頭、莖基、枝叉、須根,截成適當長短的段,曬至半干,打成一小捆,再曬全干。栽培品于種后3至4年秋季采挖。
1. 甘草根呈長圓柱形,長25至100厘米,直徑0.6至3.5厘米,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外皮松緊不一,具明顯縱皺紋、溝紋、皮孔及稀疏的細根痕。質堅實,斷面略顯纖維性,有裂隙,黃白色,粉性,形成層環(huán)紋明顯,有放射狀紋理。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有芽痕,斷面中部有髓。氣微,味甜而特殊。
其去皮者,表面淡黃色,為粉甘草。
2. 光果甘草根及根莖質地較堅實,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表面灰棕色;斷面纖維笥性,裂隙較少。
3. 脹果甘草根及根莖質粗壯,有的分枝,外皮粗劣,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質堅硬,木質纖維多,粉性差,根莖不定芽多而粗大。味甜或帶苦。
以皮緊密,色紅棕,質堅實、斷面色黃白,粉性足為為佳。
營養(yǎng)分析
1. 甘草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對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過多有抑制作用;并有抗酸和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作用。
2. 甘草黃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均有明顯的鎮(zhèn)咳作用;祛痰作用也較顯著,其作用強度為甘草酸>甘草黃酮>甘草浸膏。
3. 甘草還有抗炎,抗過敏作用,能保護發(fā)炎的咽喉和氣管粘膜。甘草浸膏和甘草酸對某些毒物有類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
4. 甘草常用來治療隨更年期而來的癥狀.因為甘草里含有甘草素,是一種類似激素的化合物,它有助于平衡女性體內(nèi)的激素含量。
5. 甘草所含的次酸能阻斷致癌物誘發(fā)腫瘤生長的作用。
相關人群
1. 適宜胃潰瘍者、十二指腸潰瘍者、神經(jīng)衰弱者、支氣管哮喘者、血栓靜脈炎患者。
2. 濕阻中滿、嘔惡及水腫脹滿者禁服。
食物相克
甘草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相關人群
制作指導
1. 調和諸藥量宜小,作為主藥量稍大,用于中毒搶救量宜大。
2. 補中緩急宜炙用,清熱解毒、止咳宜生用。
3. 若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者,常與人參、白術、茯苓同用。
4. 脾胃虛寒,脘腹攣急作痛者,可與桂枝、芍藥、飴糖配用,以溫中補虛,和里緩急。
5. 外感風寒咳嗽者,常與麻黃、杏仁同用。
6. 咽喉腫痛者,可單用煎服,亦可與桔梗同用,以增解毒利咽之功。
食療作用
甘草味甘,性平;歸脾、胃、心、肺經(jīng);氣和性緩,可升可降;
具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瀉火解毒,調和藥性的功效;
主治脾胃虛弱,食少倦怠,心悸氣短,臟躁證,腹痛瀉痢,四肢攣痛,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小便淋痛,癰瘡腫毒,藥食中毒。
其他相關
甘草以味甘美而得名。陶弘景曰:“國老即帝師之稱,雖非君而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又甄權云:“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辣,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
甘草的藥性平和,常在方劑中作為使藥,在歷代方劑中甘草的使用頻率是最高的。《本草綱目》中記載甘草能調和諸藥之性,因此甘草也被稱為國老藥。
原料分類:藥食兩用食物
推薦菜品:胡蘿卜荸薺煲竹蔗 元棗烏雞 甘草小麥大棗湯 五豆湯 養(yǎng)顏茶 烏雞白鳳湯 補中益氣糕 罐煨牛筋 大蒜銀花茶 甘草綠豆燉白鴨
甘草詳細介紹
原料介紹
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光果甘草或脹果甘草的根及根莖。甘草為多年生草本,生于向陽干燥的鈣質草原及河岸沙土地等。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等地;光果甘草生于荒漠或帶鹽堿草原、撂荒地,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肅;脹果甘草生于鹽漬化土壤處,分布于新疆、甘肅等地。
秋季采挖,除去蘆頭、莖基、枝叉、須根,截成適當長短的段,曬至半干,打成一小捆,再曬全干。栽培品于種后3至4年秋季采挖。
1. 甘草根呈長圓柱形,長25至100厘米,直徑0.6至3.5厘米,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外皮松緊不一,具明顯縱皺紋、溝紋、皮孔及稀疏的細根痕。質堅實,斷面略顯纖維性,有裂隙,黃白色,粉性,形成層環(huán)紋明顯,有放射狀紋理。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有芽痕,斷面中部有髓。氣微,味甜而特殊。
其去皮者,表面淡黃色,為粉甘草。
2. 光果甘草根及根莖質地較堅實,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表面灰棕色;斷面纖維笥性,裂隙較少。
3. 脹果甘草根及根莖質粗壯,有的分枝,外皮粗劣,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質堅硬,木質纖維多,粉性差,根莖不定芽多而粗大。味甜或帶苦。
以皮緊密,色紅棕,質堅實、斷面色黃白,粉性足為為佳。
營養(yǎng)分析
1. 甘草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對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過多有抑制作用;并有抗酸和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作用。
2. 甘草黃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均有明顯的鎮(zhèn)咳作用;祛痰作用也較顯著,其作用強度為甘草酸>甘草黃酮>甘草浸膏。
3. 甘草還有抗炎,抗過敏作用,能保護發(fā)炎的咽喉和氣管粘膜。甘草浸膏和甘草酸對某些毒物有類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
4. 甘草常用來治療隨更年期而來的癥狀.因為甘草里含有甘草素,是一種類似激素的化合物,它有助于平衡女性體內(nèi)的激素含量。
5. 甘草所含的次酸能阻斷致癌物誘發(fā)腫瘤生長的作用。
相關人群
1. 適宜胃潰瘍者、十二指腸潰瘍者、神經(jīng)衰弱者、支氣管哮喘者、血栓靜脈炎患者。
2. 濕阻中滿、嘔惡及水腫脹滿者禁服。
食物相克
甘草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相關人群
制作指導
1. 調和諸藥量宜小,作為主藥量稍大,用于中毒搶救量宜大。
2. 補中緩急宜炙用,清熱解毒、止咳宜生用。
3. 若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者,常與人參、白術、茯苓同用。
4. 脾胃虛寒,脘腹攣急作痛者,可與桂枝、芍藥、飴糖配用,以溫中補虛,和里緩急。
5. 外感風寒咳嗽者,常與麻黃、杏仁同用。
6. 咽喉腫痛者,可單用煎服,亦可與桔梗同用,以增解毒利咽之功。
食療作用
甘草味甘,性平;歸脾、胃、心、肺經(jīng);氣和性緩,可升可降;
具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瀉火解毒,調和藥性的功效;
主治脾胃虛弱,食少倦怠,心悸氣短,臟躁證,腹痛瀉痢,四肢攣痛,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小便淋痛,癰瘡腫毒,藥食中毒。
其他相關
甘草以味甘美而得名。陶弘景曰:“國老即帝師之稱,雖非君而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又甄權云:“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辣,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
甘草的藥性平和,常在方劑中作為使藥,在歷代方劑中甘草的使用頻率是最高的。《本草綱目》中記載甘草能調和諸藥之性,因此甘草也被稱為國老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