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味中藥會引起不良反應
有關統計數據表明,目前已知可引起不良反應的中藥材有243味。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有關專家說,其實,很多人并不知道中醫講究辨證施治。功能主治相同或相近的中藥,由于所含成分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作用,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比如,銀翹解毒片對于外感風熱有一定的作用,但對于外感風寒則加重病情;川貝止咳露能對癥治療風寒感冒咳嗽,但對肺熱咳嗽則反而加重病情,這些都應該引起患者的關注。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有關專家指出,越來越多的中藥不良反應報告顯示,濫用中藥和濫用抗生素危害同樣大,很多人認為中藥性情平和、中藥沒有副作用的觀念是錯誤的。有的人長期服用某幾種藥,有的人模仿別人用藥,還有的人認為中國幾千年一直都在用中藥,中藥沒有不良反應,可隨便服用,造成不合理用藥現象突出。
據了解,隨著濫用抗生素的后果逐漸為老百姓知曉,黃連素、牛黃解毒片、銀翹片等中藥抗菌素開始受到追捧。對此專家提醒,應該及時糾正民間認為中藥藥性平和、無毒副作用的觀念。科學證明,臨床廣泛使用的甘草,使用不當會出現水腫、頭痛、高血壓,而被視為補品的人參,長期超量服用也會導致胸悶、煩躁、氣喘、失眠甚至精神錯亂等中樞神經過度興奮癥狀。
多方面原因造成中藥不良反應
據專家介紹,中藥不良反應的定義為,臨床上為治療目的而發揮的作用稱為治療作用,而與治療無關且不利于病人的作用稱為不良反應。中藥不良反應依據中藥藥性、不良反應發生時間、不良反應出現程度、病理機制等,分為副作用、毒性反應、過敏反應、致癌和致畸作用等。
研究發現,造成中藥不良反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用量不當:如肉桂過量會發生血尿。藥性偏性:藥物特有的性能如寒熱溫涼,可糾正機體病理之偏,但運用不當,則雪上加霜。來源品種不同:不同產地、品種的中藥差別很大。藥材未經炮制或炮制不當:如生半夏有毒,而經炮制后的法半夏則毒性大減或甚微。煎煮不當:一般認為長時間煎煮可以減毒,但也有相反情況,如山豆根煎煮時間越長,副作用越強。中藥污染:中藥保管不善引起霉變或種植采收中農藥有機磷污染均可引起不良反應。用藥途徑不當:作為肌注用的丹參注射劑用于靜脈注射易發生不良反應。用藥時間過長引起蓄積中毒:朱砂蓄積中毒損害肝腎功能。個體差異:個體對中藥的耐受性差異很大,尤其在病理狀態或疲勞、營養不良時更為明顯。中藥配伍不當:某些中藥相互間具有相惡、相反的作用。
服用中藥后留心不適
專家提醒患者,在服用中藥后,要留心身體是否出現不適癥狀,如果有,要及時向醫生咨詢。中藥可能會出現的不良反應涉及很多系統,包括:神經系統的主要癥狀是口唇或肢體麻木,瞳孔縮小或擴大,嚴重者可見抽搐、昏迷等;循環系統的主要癥狀是心悸、胸悶、面色蒼白、四肢發冷、血壓下降或升高、心電圖改變;呼吸系統的主要癥狀是呼吸困難、急性肺水腫、呼吸衰竭等;消化系統的主要癥狀是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腹瀉、肝功能損害等;泌尿系統的主要癥狀是排尿困難或尿道灼痛、尿毒癥、急性腎功能衰竭等;血液系統的主要癥狀是白細胞減少、過敏性紫癜、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可能會產生不良反應的部分中藥
人參:用藥不對癥致低血鉀,四肢抽搐,眩暈,頭痛,心悸,失眠,咽痛,牙痛,畏光,自汗,下肢酸痛,惡露不絕。
天麻:內服致過敏性水腫,頭暈,乏力,胸悶,面部浮腫。
五味子:煎服或內服糖漿劑致過敏,心慌氣短,胸悶難受,全身瘙癢,周身蕁麻疹,心動過速,早搏。
巴豆:誤食致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等中毒癥狀。
小春花:內服致痙攣性斜頸、帕金森綜合征等錐體外系癥狀。
山菠蘿:煨食7天致中毒性表皮壞死松懈癥。
川芎:超量服用致中毒:劇烈頭痛并嘔吐。
山藥:生品外敷致過敏,頸、胸、背部瘙癢,心煩不安,坐臥不寧。
北豆根:煎服過量致中毒,上腹脹痛,惡心嘔吐,大汗乏力,抽搐,血壓下降,顱神經損傷,上消化道出血。
大黃:生大黃致原有眼潰瘍加深,星翳深陷,重者穿透角膜。
仙人掌:外敷致接觸性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