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論文書寫要點
臨床醫學論文的結構:摘要部分一般有固定的格式,即“目的、方法、結果、結論”,摘要部分只求簡單扼要,不要詳細的解析和分析。因此,下面重點討論后面四大部分。
1.引言
引言俗稱為“開場白”,對判斷文章的價值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但給讀者,也往往給審稿人和期刊編輯部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臨床文獻評判提綱的第一條就問到[1]“作者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是否為解答某個(些)研究問題或驗證某個假說?如果是的話,你能否從文章中歸納出該研究的問題或假說?這個研究問題或假說是否關于某個干預(如治療)的效果、因果關系或確定某個健康問題的強度?”引言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要清楚地將研究的目的告訴讀者,同時要交代研究的背景和立題的依據。一般要求先從總體上介紹研究背景,逐漸縮小到立題依據,再集中到研究目的。所以如圖1所示,引言部分呈倒梯形結構。
國際上有一些醫學期刊,要求在引言部分詳細地介紹研究背景和立題依據,但更多的國際和國內醫學期刊,是要求在引言部分簡明扼要地介紹研究背景和立題依據,然后集中到研究目的。這樣一些研究背景和立題依據的內容,就需要在討論中描述。一個好的引言應該是用幾句話概括先前這個領域的研究,接著說明這個研究的必要性,必須如實地闡述你的研究比先前的研究好在哪里,新在哪里。
2.材料與方法
2.1文章科學性和有效性的體現
許多基層醫院的醫生和沒有循證醫學概念的醫生,在閱讀論文時,常常不太注意其研究方法。然而這一部分的內容往往體現出文章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因此它是期刊確定論文的取舍最關鍵所在。臨床文獻評判的9條提綱中,有7條是反映在“材料與方法”部分。
由于國內風濕科醫生中接受過流行病知識培訓者甚少,加上許多人在平時閱讀文獻時,常跳過“材料與方法”部分,致使風濕病學的論文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如果論文涉及到有實驗室內容者,則將大部分的篇幅放在描述實驗室的方法,而忽略了體現文章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的內容;如果論文不涉及到有實驗室的內容,則不知道這部分該寫什么,不少臨床論文在“材料與方法”部分中,只用幾行字,因為“沒東西好寫”。其實一篇論文質量高低,往往體現在這一部分。因此,要提高風濕病學論文的質量,需要從這里入手。
建議有志于提高自身論文寫作能力的年輕風濕科醫生,從Lancet、New Engl J Med、BMJ、JAMA等高級期刊中,尋找10~20篇自己感興趣領域的論著,詳細閱讀(重點放在“材料與方法”部分),并選其中3~5篇,按評判提綱進行評判性的閱讀。完成以后,對你的臨床研究和論文書寫必將會有長足的進步。筆者在國際臨床流行病學工作網,澳大利亞的培訓中心學習期間,各國學員普遍都感覺到,在上了“critical appraisal”的課和做完“critical appraisal Exercise”的作業后,有“茅塞頓開”的感覺。
2.2需要闡明的內容
不少論文將病例的性別、平均年齡、平均病程、基線的比較等“結果”部分的內容提前寫在“材料與方法”中,這是不恰當的。“材料與方法”主要是描述該研究的計劃,主要包括6個方面。
2.2.1研究策略: 論文需要闡明研究策略[2],可以直接,也可以間接,但必須讓讀者很明確地知道本研究的策略。因為讀者需要判斷,該研究策略用于解答本項研究的問題是否恰當。風濕病學的論文中,實驗性研究(隨機臨床試驗)和分析性研究(隊列研究與病例對照研究)較少,多數論文是描述性,或者根本無法從論文中悟出其研究策略。因此,強調在寫文章時,需要留意一下研究策略交代清楚了沒有。因為沒有研究策略的論文,資料再好,也只能是一盤散沙。
2.2.2研究樣本: 臨床研究的樣本主要是病人,樣本來源必須被闡明。研究病例最好是某一時段內的連續性的病人,如果不是連續性的病人,有必要闡明如何從大組的病人中選取研究樣本。風濕病學的論文中,不少在介紹研究對象時只簡單地提到“××病××例,均符合××診斷標準”,至于研究樣本來自何方,是哪個年代的病人,如何抽樣等等,一概不說。這樣的論文,讀者根本就無法判斷該研究的外部有效性,難以被循證醫學接受。研究樣本的入選標準和排除標準也必須詳細描述。在病例對照研究中,對照組的構成和來源必須交代清楚,因為對照組的確定問題,容易造成偏倚。
2.2.3研究因素: 在實驗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中,研究因素非常重要,往往是該項研究的核心內容。因此一定要明確交代研究因素以及測量這些研究因素的方法。在實驗性研究,分組是否真正隨機,如果不是隨機,必須比較兩組間的基線是否基本相同;干預組和非干預組的治療方法有何區別,除干預之外,其他治療是否相同,干預組和非干預組各自的治療方法必須交代清楚。分析性研究中,研究因素存在與否,是病人進入研究時已經存在,而不是按照研究者的意愿進行分組的。因此,需要交代的是其測量方法,而不是分組。在審稿時,見過一些論文錯誤地將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人“隨機地分類風濕因子陽性組和陰性組”。在隊列研究,研究因素的確定在先,結局的判斷在后,一般較少發生研究因素測量時的主觀偏倚;但在病例對照研究,由于先確定病例組和對照組,在回顧暴露因素時容易出現主觀偏倚,文章在這里必須交代避免偏倚的方法,如采用盲法等。
2.2.4研究結局: 研究結局的判斷必須準確無誤,因此需要交代判斷研究結局的方法。如果結局的判斷受研究者主觀因素的影響,如關節炎的放射學損害,則必須交代是否采用盲法。在隨訪研究(包括隨機臨床試驗和隊列研究)中,失訪病例如何歸屬,及其隨訪時間如何確定,均需交代清楚。對于不以死亡為結局的研究,如何處理死亡者的資料,算刪失還是終點,時間如何確定等等。
2.2.5控制混雜和偏倚的措施:如果研究因素和研究結局之間有可能存在混雜因素,必須有措施去校正混雜因素所導致的偏倚。對于多因素的因果關系推導,必須采用多元回歸的方法校正各因素之間的相互混雜。見過一篇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損害的相關因素的分析,立題和所收集的資料都很好,可惜只簡單地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進行單因素分析,沒有校正各因素之間的相互混雜,如果作者在論文書寫時,有“混雜”這樣一個概念,自己或請統計學的老師,再花幾十分鐘的時間,進行多因素分析,論文的質量和可循證性將會有大幅度的提高,僅一念之差而使論文質量未能進一步提高,多么可惜。減少或避免偏倚的措施需要交代,如在時間較長的隨訪研究中,如何減少失訪。盲法不單只應用于實驗性研究,在分析性研究中,研究因素和研究結局的確定和判斷,也常常需要采用盲法。可導致偏倚的種類很多,本刊2000年有一講座《如何識別和控制臨床研究中的混雜與偏倚》已經詳細介紹。
2.2.6統計學方法:實驗性和分析性的醫學論文,均必須明確地交代統計學方法。多年來,風濕病學論文中統計學方法存在的問題較為突出。
有不少論文沒有交代統計學方法,多是那些含有實驗室研究內容的文章,由于花了大量的篇幅介紹實驗室的流程,使“材料與方法”部分顯得“充實”,因此遺漏或省略了統計學方法的描述,使文章不完整和欠缺科學性。有些文章在“統計學方法”一欄中,只用了5個字:“采用t檢驗”。也有些只寫“全部數據均由SSPS8.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沒有交代具體的統計學方法。讓人感覺到,這是在應付式的填補“缺項”,寫了等于沒寫。
雖然t檢驗和χ2檢驗是基本的統計學方法,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風濕病論文中,常由于盲目運用t檢驗和χ2檢驗,導致質量不高。首先并非所有資料的統計分析均可以用t檢驗和χ2檢驗,病例數少和非正態分布的資料就必須用非參數檢驗方法,如秩和檢驗和精確概率法等。多組間的比較可能需要采用方差分析;隨訪資料(如隨機臨床試驗、隊列研究等)用生存分析方法可能更佳;存在多因素的因果關系分析(如預后因素分析、病因學研究等)需要多元回歸分析等等。不少論文在交代統計學方法時,籠統地說采用多元回歸的方法,究竟是哪一種回歸方法沒有說明,從“結果”中也看不出其資料是否采用了回歸方法。濫用相關分析和直線回歸的現象也很普遍。實際上,相關分析是一種低層次的統計學分析方法,主要用在描述性研究(如橫斷面研究)的資料分析,而一般不用于實驗性和分析性研究的資料分析。因為相關分析有統計學意義并非代表兩組資料存在相關關系。由于在回歸分析的統計學教學中,一般是從直線回歸到Logistic回歸,再到cox回歸,因此回歸分析的原理和精神,多在直線回歸中進行交代,使學習統計學的醫學研究生們普遍對直線回歸的印象較深。其實直線回歸分析很少被運用于醫學研究,醫學研究中運用的最廣的回歸分析是Logistic回歸和COX回歸。
另外,風濕病學論文中,極少提到樣本量的推算。樣本量的推算主要是使研究的結果避免犯統計學第Ⅱ類錯誤。第Ⅱ類錯誤是指由于樣本量不足,使得本來有差異的兩組,運算出無差異的結果。樣本量的推算是根據研究者期望的差異值、檢出意義的水平(α值)和研究的功效(1-β值)。β值是允許犯第Ⅱ類錯誤的概率。一般要求α值=0.05,研究功效在0.8或0.9。當你的研究結果中存在P值>0.05時,則要求文章有樣本量的推算,或提供研究功效。
3.結果
寫論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向讀者展示研究的結果,論文的核心和精髓主要體現在“結果”部分。因為在“引言”部分,你所提出的問題,均可在“結果”部分找到答案。這部分要求對研究結果進行客觀的陳述,既不受其他文獻的影響,也不受作者主觀意愿的左右。所以圖1所示,“結果”部分是一個方形的結構,提示它不需要拓展,只是要客觀的陳述。
一份好的“結果”,必須讓讀者順著你的思維,一步一步地獲得答案。通過文字告訴讀者本研究發現了什么;通過表格將具體的數據有條理地展現給讀者;通過圖形使讀者能夠直觀地理解研究的結果。
3.1研究資料基線的描述
雖然有些作者將研究資料基線的描述放在“材料與方法”中,但實際上基線的描述放在“結果”中更加確切。因為“材料與方法”主要是交代研究的計劃,至于所收集的病例中年齡多大、男性占多少、病程多長等等,是在結束研究后資料分析時才知道。如果是分組的研究,需要比較各組間的基線是否相同。隨訪研究還要比較失訪者或中途淘汰病例的基線是否有別于組內待分析病例的資料,讓讀者知道失訪或中途淘汰病例是否導致研究的偏倚。
3.2統計學運算結果實驗性和分析性研究的結果很大部分是來自統計學運算的結果。這里結合這幾年風濕病學論文的“結果”部分常見的一些錯誤(不一定在本刊)進行討論,以減少今后的論文繼續出現類似問題。
3.2.1P值問題:盡管中華醫學會雜志社一直強調“應盡可能給出具體的P值”,但是風濕病學的論文中用“<”或“>”來表示者仍占絕大多數。曾對來審稿件和一些已發表論文,根據文章中所提供的資料(如病例數、均數、標準差等)進行復算,發現不少錯誤或欠缺。例如有些P值在0.05~0.1之間,卻被寫成<0.05;一個表中,多個組合的比較,作者用“ 為P值<0.05, 為P值<0.01”, 為P值<0.001”,復算的結果是“ ”的數值中有些P值是落在0.01~0.001之間或0.001以下。既然文章中已闡明統計學運算是采用統計軟件,計算機運算的結果就肯定是具體的P值,因此論文沒有理由不給具體的P值。只有當P值非常小,計算機運算結果顯示的P值為“0.000”時,論文中才標“P值<0.001”。
3.2.2注意相關強度及其95%可信區間的表示:臨床研究的結果常常涉及到相關強度的運算,最常用的是OR值和RR值。有些已發表的論文,作者明明在統計學方法中說用Logistic同歸或COX回歸,但結果中卻找不到OR值或RR值。相關強度及其95%可信區間的運算和意義己在前面幾講中討論,這里不重復。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文章中OR值或RR值的95%可信區間包含了1,P值卻<0.05,計算機肯定不會運算出這樣的結果。
3.2.3數據必須與研究資料一致:少數論文的結果中,數據與研究資料相差太大。例如一篇長期隨訪的研究,在“材料與方法”中注明“為1985年1月至2000年12月”,而“結果”中的3個生存曲線圖,均顯示曲線右端到達25年,究竟是哪個環節出問題呢?
3.2.4避免違反科學的數據:不時見到一些違反科學的數據,使論文成為“垃圾”。例如一篇狼瘡性腎炎長期隨訪的論文,將1組病人的兩個結局(人生存率和腎臟生存率)的2條生存曲線描繪在一個坐標上,運用log rank檢驗,竟能“計算”出其χ2值和P值。計算機是不可能作這種運算的,因為這兩條曲線不可能作差異性檢驗。
3.3全面描述本研究的問題
凡是可以進行統計學處理的資料,都應盡量運用統計學處理。但有些資料則需要進行詳細的陳述。應該說,該研究資料所能反映的各種結局都應該被陳述。例如,淘汰或失訪病例的數量和主要原因;各種療效和各種副作用;研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包括意外的發現等等。有些意外事件的發生雖然不一定與本研究有直接聯系,但也必須如實描述,然后在“討論”中進行分析,陳述自己對這意外事件的觀點。陳述必須客觀,不要牽強,也不要討論和主觀推斷。討論和推斷必須放到“討論”中去。
4.討論
圖1所示,討論部分呈梯形結構,提示這一部分需要根據研究的結果,結合文獻的回顧,拓展開來分析討論,以得出本研究的結論。
如果引言部分限于篇幅,無法詳細介紹本項研究的背景和立論依據,則可以在討論的第一段補充描述。需要注意的是,論文中不要輕易出現“首創”、“領先”或“過去未見報道”的字眼。如果確是如此,應該客觀地陳述:用哪些詞(如甲氨蝶呤和成人Still病)檢索哪個數據庫(如Medline或PubMed),檢索的結果如何。因為從這些數據庫中找不到的文獻,不等于全世界就沒有人報道過。客觀地陳述檢索結果,容易被人家接受,而且讀者必要時也可以運用同樣的策略,重復進行檢索。
討論中必須緊緊圍繞著自己的研究結果,分析國際上其他學者同類的研究,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或者相反的,并分析不同的和相反的的原因。如果你的資料是真實的,研究設計是科學的和合理的,就應該敢于相信,并堅持自己的觀點。科學的東西,總是會存在不同的觀點。當然,文章中有必要分析其原因,如種族的差異、研究樣本中亞型的不同等等。討論中需要避免離開自己的研究結果,討論得太遠,導致離題。臨床文獻評判提綱的最后一條就問到[1],“研究結論的引述是否根據研究分析的結果?針對研究的問題,作者作出了什么結論?根據本研究,作者是否又提出了新的假說?”一篇臨床醫學論文,往往就是圍繞著這些問題劃上句號的。
醫學論文屬于科技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醫學發展的重要信息源,也是記錄醫學進步的歷史性文件。有統計資料表明,當今全世界每年通過各種刊物發表的科技論文達300~400萬篇,其中約75%發表在期刊上。可見科技期刊在傳播科研成果、交流實踐經驗、啟迪學術思想、推動社會進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作為醫學期刊,讀者是主體,沒有讀者,期刊就失去了生命力;作者是源頭,期刊的基本素材需要作者提供。因此,欲成為醫學期刊的優秀作者,必須了解和熟悉醫學論文的種類及撰寫規范,從而自如地撰寫醫學論文,積極地參與醫學學術交流。
醫學論文的種類較多,體裁各異,主要可分為七大類1)評論類;(2)論著類;(3)簡報類;(4)病例報告類;(5)綜述、講座類; (6)會議紀要類;(7)消息動態類。
一、 評論類
常見欄目:述評、專論、編者的話、編者按、編后語等。
(一)述評和專論
述評類文稿是作者或編者針對某一科研項目或研究專題進行較為廣泛而深入的闡述和精辟的評論,也可對某一方面進行深入的專論。要求觀點鮮明、針對性強。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常見述評類欄目:述評、專家述評、專家專論、專家論壇、焦點論壇等。
(二)編者的話、編者按及編后語
三者均是從編者的角度對某一刊物或某一組、某一篇具體文章的某個觀點進行評論或闡述。
(1)編者的話一般涉及面較廣,內容相對較全面。可以是編者在新的一年開始時對刊物的設想、安排,或是對讀者、作者的要求與希望;也可以是對一年工作的回顧與總結;或是對某一期文章的內容進行介紹和評論。
(2)編者按和編后語的針對性很強。一般針對具體文章或文章中的某個觀點或方法,提出編者明確的觀點和見解;或者從具體文章引出帶有普遍意義的問題,引導讀者展開討論。編者按和編后語要求簡明扼要、觀點鮮明、語言精練、用詞準確而慎重。
二、 論著類
醫學論文的種類和體裁較多,但其中最基本、最具代表性的是論著(original article)或稱為原著,醫學論著又包括實驗研究、臨床研究、臨床報告、現場調查研究等,均屬于一次性文獻,是報道基礎、臨床、預防等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的學術性論文,他們構成了各種醫學學術性期刊的核心。作者掌握了論著的基本特征和撰寫規范,其他醫學論文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一)論著的基本要求
醫學期刊的質量和水平,主要取決于刊載學術論文的質量和水平。一篇高質量和高水平的論著應當符合以下要求:
1.思想性:要遵循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貫徹黨和國家對衛生工作的方針和政策。遵守科學道德,防止***性錯誤和泄密。
2.獨創性:要求其內容較已發表的文獻有新的發現或發明。基礎研究要求選題新,方法先進,有新觀點;臨床研究要求收集的病例數更多,觀察研究更深入,診斷和治療方法有創新,效果更佳,提出新見解等。以往許多文稿投至期刊后未被采納,主要是因為作者僅重復了過去的文獻或是教科書的內容,而缺乏新意或創見。
3.科學性: (1)選題要有足夠的科學依據;(2)采用的材料和選擇的方法要有充分的可比性和必要的隨機性;(3)如實反映研究過程,準確提供觀察數據,全面分析研究資料;(4)推理具有邏輯性,結論強調嚴謹性。
4.實用性:除少量純理論研究性論文外,大多數醫學論著應結合臨床、預防工作的實際。論著的實用價值越大,指導作用越強,讀者越歡迎。5.可讀性:醫學論著的文字表達要準確、簡練、通順。要使用規范化的科技語體。使讀者用最少的時間,獲取最多的知識和信息。
不符合上述要求的論著,編輯有權退稿。
(二)論著的整體結構
多年來,醫學論著已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格式,即:前言(introduction)、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m)、結果(results)、討論(discussion),國外取其首字母,簡稱為IMRAD,我們稱之為“四段式”。對于大多數醫學論著來講,“四段式”普遍而適用。
1.前言:或稱導言。
主要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論依據、研究方法、預期結果和意義等。某些研究有必要交代研究開始的年月。使讀者對本文的主旨和背景有概括的了解,以引出下文。
前言要求點明主題,抓住中心。可以少量引用以往的重要文獻并加以分析,但不可長篇幅追溯歷史,羅列文獻。不要輕易使用“國內外首創”、“文獻未見報道”、“前人未?芯俊鋇忍岱?防止不恰當的自我評價。前言部分以≤250字為宜。
2.方法:
主要介紹研究對象(人或實驗動物,包括對照組)的選擇及研究所采取的方法。常用標題有“材料和方法”、“對象和方法”、“資料和方法”等。
(1)治療性研究要說明是否為前瞻性的隨機同期對照研究;診斷性研究則應交代診斷試驗的金標準,新試驗的理論依據和方法等。臨床研究必須介紹病例和對照者來源、選擇標準及一般情況等,并應注明參與研究者是否知情同意。
(2)實驗研究需說明動物的名稱、種系、等級、數量、來源、性別、年齡、體重、飼養條件和健康狀況等。
(3)個人創造的方法應詳細說明“方法”的細節,以備他人重復。改進的方法應詳述改進之處,并以引用文獻的方式給出原方法的出處。直接引用他人的方法,應以引用文獻的方式注出方法的出處,不需展開描述。
(4)藥品、試劑應使用化學名稱,并注明劑量、單位、純度、批號、生產單位及生產時間。
(5)儀器、設備應注明名稱、型號、規格、生產單位、精密度或誤差范圍。無須描述其操作原理。
應說明具體的統計學處理方法及其選擇依據。應注意臨床研究方法必須以不損害患者的利益為準則,實驗研究方法應對臨床工作有實際指導意義。
3.結果:
這是論著的核心部分。論著的學術價值如何,主要取決于這一部分。
(1)結果中不應簡單羅列研究過程中所得到的各種原始材料和數據,而必須將其歸納分析,得出相應的結論,然后用文字或圖、表進行表達。
(2)結果的敘述要求真實和準確。不論結果是陽性還是陰性,肯定還是否定,臨床應用成功還是失敗,都應該如實的反映。
(3)論著中的所有數據都要經過統計學處理。對均數和百分率應進行顯著性檢驗,否則易于造成假象。應注意區別結構指標(比)與強度指標(率)的不同。當統計學的顯著性檢驗顯示P值<0.05或<0.01時,應分別寫為“差異有顯著意義”或“差異有非常顯著意義”。
4.討論:
此段主要是對本文研究結果進行評價、闡明和推論。這一部分的內容因文而異,大致包括:
(1) 闡述本文研究工作的原理和機制;
(2) 說明本文材料和方法的特點及其得失;
(3) 比較本文結果與他人結果的異同,分析各自的優越性和不足;
(4) 對本文研究結果進行理論概括,提出新觀點;
(5) 對各種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和評價;
提出今后探索方向和展望等。當然以上問題不可能在每篇文章中面面俱到,要因文制宜,言之有物。討論要緊扣本文研究結果,突出新發現和新觀點,避免重復前述內容和以往文獻曾報道的內容,但也不能僅僅描述為與他人的報告“相一致”、“相符合”等。討論一般不列圖和表。
(三)論著的層次布局
1.文題:
要畫龍點睛,高度概括全文主旨。中文文題一般<20個字,英文文題應與中文文題內容一致。文題中一般不使用標點符號。盡可能不設副標題。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認的縮略語、字符、代號等。文題中的外國人名用原文。
2.作者姓名和工作單位名稱:
(1)作者署名表示對論文內容負責,也是對作者著作權的尊重。署名者不可過多,必須是參加全部或主要工作者;對本文內容負責并能進行答辯者。
(2)作者排序按貢獻大小,在投稿時確定,不允許隨意增刪或改動。
(3)作者工作單位應寫全稱及郵政編碼。盡可能注明通訊作者的e-MAIL地址。
(4)論文決定刊用后,應請全部作者在《論文專有使用權授權書》上逐一簽名,將論文專有使用權授予中華醫學會。
3.中、英文摘要:
(1)摘要位于正文前,有相對獨立性和自鳴性。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一般采用結構式摘要,包括四大要素,即目的、方法、結果、結論。
(2)中、英文摘要采用第三人稱寫法,不列圖、表,不引用參考文獻,不加評論和解釋。
(3)中文摘要如使用英文縮略語,應于首次使用時給出其中、英文全稱;英文摘要中使用縮略語,應于首次使用時給出其英文全稱。
(4)中文摘要在400個字左右;英文摘要可略詳細些,在600個實詞左右;中、英文摘要的主要內容相一致。
4.關鍵詞:為了便于做文獻索引,進行文獻檢索和閱讀而選取的反映文章主題概念的詞和詞組。
(1)要求每篇論著選擇3~8個關鍵詞(主題詞),置于摘要之后。盡量從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編寫的最新版《醫學主題詞表(medical subject t headings MeSH)》中選取。中文譯名可參照中國醫學科學院信息研究所編譯的《醫學主題詞注釋字順表》。中醫藥關鍵詞應從中國中醫研究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編寫的《中醫藥主題詞表》中選取。
(2)要注意首標詞的選用,首標詞應反映全文最主要的內容。
(3)必要時可使用未被詞表收錄的詞,作為關鍵詞使用。
5.正文:
(1)注意層次清晰。論著的“材料與方法”、“結果”、“討論”、“參考文獻”各節的標題居中,不加序號,用黑體。各節內層次序號依次使用:一、二、……(序號后用頓號);(一)(二)……(序號后不用標點);1.2……(序號后用圓點);(1)(2)……(序號后不用標點)。必要時,序號可跳檔使用。除一、二、(一)(二)……的標題后不接排正文外,其余各層標題后均可接排正文。
(2)論著的篇幅一般為5000字左右。其中前言約占5%~7%,材料和方法、結果分別占25%~35%,討論約占30%~40%。
(3)表、圖及文字配合使用。三者內容不應重復,而以文字為主。①表格:要求簡單明了,主謂分明,層次清楚,結構完整,具有自鳴性。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均采用三橫線表,即以表頂線、表頭線及表底線3條橫線為基本構架的表。每個表均應有表序和表題。表頭由主語縱標目和謂語縱標目組成。主語縱標目列在表的左上角,其下列出體現主語標志的橫標目,橫標目說明各橫行數字或文字;謂語縱標目列在表的上端,說明各縱欄內的數字或文字含義。表格中的數據、量、單位、符號及縮略語等,必須與正文一致。②插圖:要求主題明確,起到說明和補充文字的作用,具有自鳴性,即只看圖、圖題及圖例,不閱讀正文,就可理解圖意。線條圖要求線條均勻、主輔線分明。縱橫坐標軸線應垂直。縱橫坐標標值線應標注在坐標軸線內側。縱橫標目的名稱一般為量或測試項目及其單位符號,分別居中置于縱坐標軸線的外側和橫坐標軸線的下方。左、右縱坐標名稱的書寫均自下而上,頂左底右;橫坐標名稱的書寫均自左至右。圖中的量、單位、符號縮略語等必須與正文一致。病理圖片應注明染色方法和顯微鏡下倍數。
(4)正確運用語法和修辭。要求語言準確、簡潔、通順,合乎語法和修辭。
(5)重視規范化。①醫學名詞以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醫學名詞》和相關學科的名詞為準。尚未通過審定的學科名詞,可選用最新版《醫學主題詞表(MeSH)》、《醫學主題詞注釋字順表》、《中醫藥主題詞表》中的名詞。尚未有通用譯名的名詞術語,于文內第1次出現時注明原詞或注釋。②中西藥物名稱應以最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和中國藥典委員會編寫的《中國藥品通用名稱》為準,不允許使用商品名稱。③計量單位必須執行國務院最新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并以單位符號表示。具體使用可參照中華醫學會編輯出版的《法定計量單位在醫學上的應用》一書。④正文中首次出現的非公知公認的中、英文縮略語,應在圓括號內標注中、英文全稱和縮略語。
6.參考文獻:作者通過引用參考文獻反映論文的科學依據,體現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態度。文獻著錄原則
1)引用文獻應是作者直接閱讀的原著,而不是間接轉引他人閱讀的原文,要以近3~5年的文獻為主。
(2)未公開發表的論文一般不提倡引用。
(3)盡量避免引用摘要作為參考文獻。
(4)摘要中一般不引用參考文獻。
(5)文獻著錄時,一律采用原作者姓書寫在前,名縮寫在后的格式,僅著錄前3位作者,以后加“等”。
書籍中的出版地為該出版社所在的城市名稱,當書籍中印有多個出版地時,僅著錄第一出版地。
(7)英文文獻的文題均為第一個單詞的首字母大寫,其余均小寫。
參考文獻一律按照GB7714 87的規定,采用順序編碼制標注,著錄格式詳見《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參考文獻著錄格式要求》。
7.腳注:排在正文首頁的左下角。常用于注明作者和通信作者的工作單位、郵編、E-mail地址、基金資助項目和基金編號。
8.志謝:對本文研究和撰寫過程有實質性貢獻或幫助,但尚不足以列為作者的組織或個人,應在文后志謝。所有志謝者必須征得被謝者的書面同意。
9.收稿日期和本文編輯:文末應由編輯注明收稿日期和本文編輯姓名。例如(收稿日期:2001 11 30),轉行標注(本文編輯:×××)。
三、 簡報類
常見欄目:論著摘要、簡報等。此類文稿是將論著中重要性相對稍差或同類內容已經報道,但仍有一定學術價值可供借鑒的文稿,以簡報或論著摘要形式刊出。要求語言簡練,內容高度概括,其中應提供主要研究方法、重要結果數據、新的見解與結論。全文不超過2000字(1面)為宜。一般以摘要或簡報形式在一種刊物發表后,作者還可以全文在他刊發表。
四、 病例報告類
常見欄目:病例報告、個案分析、臨床病理(例)討論。一般是介紹少量而典型的病例診治經驗。這類文稿具有實用價值,很受讀者歡迎。特別是對某一疾病的首例報道,在國內外具有重要的影響力。要求內容確切、病例資料完整,診斷有科學依據,討論有針對性。
五、 綜述和講座類
常見欄目:綜述、講座、系統教程、繼續教育園地等。
(1)綜述稿的特點
綜述是反映某一領域或某一專題研究進展或動態的文稿。可以是國內或國外文獻綜述,也可以將國內、外文獻歸納綜述。綜述要求盡可能將收集到的最新文獻資料介紹給讀者。文稿所介紹的內容要盡量適合國內已開展的工作或將要開展工作的需要。綜述稿內必須將引用的參考文獻逐一列出,文內按順序以角碼標示。
(2)講座、教程、繼續教育園地稿件的特點
講座、教程及繼續教育園地稿件是向讀者系統介紹某一專業或專題研究方面的基本知識。要求比教科書的內容更深入、新穎。內容要深入淺出,必要時配合圖、表刊出。此類文稿對基層讀者有指導和啟迪作用。
六、 會議紀要類
會議紀要是醫學期刊一種常見的報道形式。包括全國性編委會紀要、重要學術會議紀要。編委會紀要一般是期刊編輯人員親自撰寫,學術會議紀要可以由編輯或參會人員撰寫。基本要求:
(1)交代會議的基本情況,包括會議召開的具體時間、地點及參會人數。
(2)描述會議的主要議題、重要實質性內容、討論結果、會議收獲及其總的評價。
(3)要客觀論述參會人員發表的不同意見及其論據。
(4)會議紀要的字數依內容而定,以簡明扼要、客觀反映會議主題為準。
七、 消息動態類
常見欄目:國內外學術動態、科研簡訊、醫學新聞、時訊、信息、消息、會議預告等。此類文稿要特別強調時間性。具有報道及時、快速、簡短扼要等特點。要盡量報告其有關學術內容,表達要完整,注意保密性。
撰寫論文的目的在于發表。初學者應循序漸進,先寫病例報告、綜述等稿件,待積累經驗后,再寫論著,這樣較易成功。投稿前必須仔細閱讀相關期刊的稿約,并嚴格遵守稿約的規定。初次投稿未被采納,不要氣餒,應再接再厲,反復鍛煉提高,終必有成。
論文寫作是一項嚴肅、認真、艱苦而有意義的重要工作。希望所有的眼科論文作者深入思考,努力實踐,不斷總結經驗,爭取撰寫出更多的優秀論文奉獻給廣大的眼科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