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老板要求文章必須英文,投稿必須SCI收錄雜志,要求甚嚴。開始時其苦萬狀,但是后來適應了,逐漸也就習慣了。根據我的經驗,給提幾個建議:
1。既然寫英文文章,就不要再參考中文的文獻,效果反而不好。
2。養成做文摘習慣,把看過的地道的專業文獻片段摘錄下來,同時摘錄文獻出處,留做將來寫文章時用。
3。開始做實驗時,用英文寫實驗計劃、實驗紀錄。
4。開始寫第一篇英文文章時,先寫實驗,實驗結果,再寫前言和結尾,有利于增強自己信心。
5。開始的時候,為了寫出地道的英語,我們可以選擇數篇與自己工作相關的英文文章作為模版,先臨摹,套用人家的表述,加入自己的實驗數據,照貓畫虎而成。
6。寫完后,一定要把參考文獻逐一用文獻管理軟件或Medline核實一遍,審稿的老外極重視這個。
(二)對于常寫英文文章的朋友來說,當然應當先寫前言部分,甚至在動手做實驗之前把這部分寫好,這部分其實就是一個小綜述加上自己的實驗計劃綜合而成。
但是第一次寫英文文章的時候,這樣做有困難,影響進度,要挨老板罵的。不如先把實驗和結果部分寫完,呈送老板,然后跟他討論前言和討論的寫法。
如果您想投稿SCI IF高的雜志,文章就不能以一個結論結尾,要加上嚴密的討論。其實okcxl兄說的好,審稿人注重前言,是因為文章的創新點全部體現于此;寫好討論,是給文章的理論水平提上一個高度。有了好的前言和討論,您的文章一定會光彩照人的。
(三)總結以上各位老大的經驗:1。平時的積累很重要,將文獻中的重要結論,精彩詞句摘抄存檔;2、老外對參考文獻很重視,要核對無誤。3、前言要反映一定的創新性,而discussion中則要提高到一定理論高度(是否也可以提出一些在實驗中不足之處,比較困惑的問題?)
經歷了最初的“超級模仿秀”以后,終于找到了一點寫E文的感覺。SCI4個點以上的文章真的很難吧,去年有人發了一篇3。8的,結果年底好事不斷,不過是在出國進修期間
(四)我曾經寫過三篇E文,雖然距離發文還有段時間;感覺還是用E文直接寫的好。主要是關于一個分子的,我做的是對其的應用基礎研究。材料與方法部分很簡單,有抄本室的也有改寫老外的,但沒有一句重復的,好象有一個不成文的約定,抄寫人家的段句不能超過26個詞,否則有抄襲的嫌疑,可被保留起訴的嫌疑;還有一些是自己寫的。
前言部分大體是這樣的:第一段,X是----。X在生理條件下--------。X在病理條件下--------。因而開展對X的應用研究極為必要。第二段,目前關于X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然而截至目前為止,尚無-----。第三段,介于-------,有可能----。我們設想---。在本研究中我們---。討論:第一段,我們的研究----;這些發現提示---。第二段,我們的研究還發現------;有研究表明---,在我們的體系中未能-----。A發現---;B發現----。X---;因而本研究可能---,并可能從另一個角度提示。第三段,與此同時,我們未觀察到明顯的副作用。與我們相似,C的研究---;D---;E-----。X本身----;因而---。第四段,綜上所述---。
一文下來,除關鍵的幾個地方外,幾乎所有的句子都可以從其他的文章里找到,文獻看得越多重復的可能越小。老外喜歡用兩個以上的東西說明同一個問題,對參考文獻的引用也一樣。即使按最小的量來算,差不多就是一篇摘要濃縮成一句話或一個分句,這應該是可以辦得到的。手里多收集點同主題的文章也不難,特別是本園的朋友。
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我們對E語的把握通常并不母語,因此自己異想天開地搞些句式并不一定明智,只要抄得不重復就行了。老外看重的是我們在文章里的思維與推理,特別是我們如何去逐漸闡述清楚我們的主詣。如果說創意是一篇文章的靈魂,表述則是讓靈魂閃光的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