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了飲水,餓了吃飯,似乎天經地義。但用來指導秋季養生,就不一定合理了。
秋燥“不渴也要喝水”。因為秋季的主氣為燥,它又可分為溫燥和涼燥。深秋季節涼燥尤重,此時天氣已轉涼,近于冬寒之涼氣。燥的結果是耗傷陰津,導致皮膚干燥和體液丟失。
按照醫學要求,正常人體除三餐外,每天需要另外補充1500毫升的水。天熱出汗多時,飲水還要增加。“不渴也喝水”對中老年人來說更為重要。如果中老年人能堅持每天主動喝進適量的水,對改善血液循環、防治心血管疾病都有利。
秋涼不能不吃早餐。有些人貪圖清晨的涼爽,早上起床晚,又要趕著上班,早餐不是不吃就是吃不好。長時間不吃早餐,除了會引起胃腸不適外,還會導致肥胖、膽石癥、甲狀腺機能障礙,甚至還會影響到一天的心緒。
養生要防“傷春悲秋”。深秋天氣漸涼,人們的胃口普遍變好,但也會有一部分人由于季節性情感障礙的緣故,變得“悲秋”,而后者又與飲食互為因果,即營養不良或飲食不當可以誘發季節性情感障礙。季節性情感障礙又會影響到人的脾胃功能,產生厭食或食欲亢進。從養生的角度上講,入秋后應當抓住秋涼的好時機,科學地攝食,不能由著自己的胃口,饑一餐飽一頓。三餐更要定時、定量,營養搭配得當。
總之,秋季養生要有積極的心態,科學地調配自己的飲食,這樣才能增強體質,預防各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