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收獲馬鈴薯時,常會遇到一些異常形狀的薯塊。如有空心現象,有多頭薯塊或瘤狀薯狀,還有青頭薯塊,農民們不知這類薯塊是如何發生的,該如何防治?
通過調查分析發現,產生空心薯的多為個體較大的薯塊,一般肥水條件較好,種植密度很稀,或施用鉀肥不足的田塊發生較多。多頭薯或瘤狀薯主要是馬鈴薯在生長過程中,遇高溫、干旱,使其發育受到抑制。青頭薯主要是播種時蓋土過淺,或者大量結薯后未及時培土,陽光直射到薯塊上,這樣的薯塊中含有茄堿,人畜吃了會中毒。上述所見異形馬鈴薯,既影響產量又降低品質,結果導致農民收入減少。
為此,在馬鈴薯的生產上,必須針對異形薯塊產生的原因,采取措施加以防止。對于易發生空心薯塊的問題,一是要適當增加密度,中等肥力的田塊,每畝種4500株左右;二是適量增施鉀肥,每畝補鉀5—7.5公斤。對于多頭薯或瘤狀薯,一要選擇不易發生“二次生長”的早熟或中熟偏早的品種;二要在播期安排上,盡量避過高溫期;三要選擇排灌條件較好的大田種植,當高溫干旱來臨時,便于及時抗旱降低溫度,特別是進入薯塊膨大期,要隨即抗旱,確保馬鈴薯正常生長發育。對于青頭薯,一是注意播種時不能蓋土太淺,或培土起垅不高;二是可在行間或垅土上覆蓋稻草或其它禾桿穎殼;三是收薯后貯藏時不宜長期在高光照下暴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