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科蒼術屬中的一種,學名Atractylodes macrocephpala Koidz.,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供藥用,為中國特產。在8世紀時,白術已有栽培。主產浙江省,尤以磐安、東陽和新昌等縣產量最多;江蘇、安徽、江西、湖南和湖北等省亦產。
株高30-80cm。根莖肥大,略如拳狀,外皮灰黃色。莖直立,基部木質化,上部分枝。葉互生,莖下部葉片3深裂或5深裂,裂片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茶紫紅色,全為管狀花。瘦果橢圓形微扁,被黃白色絨毛;ㄆ9-10月,果期10-11月。
喜涼爽氣候,耐寒。怕高溫和濕熱,對土壤要求以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為宜。種子在15℃左右開始萌芽,25-30℃為發芽適溫,35℃以上發芽緩慢,植株在30℃以下時,生長迅速,30℃以上,生長受到抑制。根莖生長的適溫一般以26-28℃為宜。
忌連作,栽過白術的土地,須隔5-6年才能再種。前作以禾本科作物為宜,不能與玄參、花生、甘薯、白菜、煙草等作物輪作。從播種到收獲,需二年時間,第一年播種育苗,第二年為大田栽種。3月上旬翻耕,施入廄肥及餅肥,然后耙平作畦。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種育苗,精選新鮮飽滿、無病蟲害的種子,采取條播或撒播。條播按行距15cm,播6-9cm,開平底溝播種。播后用焦泥灰、過磷酸鈣和餅肥等混合覆蓋,再覆土蓋草。每公頃播種量為60-75kg。撒播,即將種子直接撒入畦面,每公頃播種量為75-112kg。出苗后,應及時拔草、間苗,并追施稀糞尿1-2次,如天氣干旱,應在株間鋪草防旱或早晚澆水。
移栽期一般為12月下旬至翌年2月上旬。分檔穴栽,栽種密度每公頃18萬-22.5萬株。5月初,須勤除草,淺松土,5月中旬后,一般不再中耕,7月上中旬現蕾后,進行摘蕾。除施足基肥外,還須追施苗肥及摘蕾肥,基肥用腐熟廄肥、餅肥及過磷酸鈣等,苗肥可施人糞尿或硫酸銨。摘蕾宜施腐熟餅肥及人糞尿。高溫季節宜用樹葉或雜草遮蔭。病蟲害主要有鐵葉病Septoria atractylodis、白絹病Sclerotium rolfsii Sacc.、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銹病Puccinia atractylodis Syd.、根腐病Fusarium oxysporum;術籽蟲Homoesoma sp.、長管蚜Macrosiphum sp.、小地老虎、蠐螬等。
10月-11月,莖稈轉為黃色或褐色時即可采收。選睛天挖出全株,取根莖加工干燥。方法有日曬和火烘兩種。日曬,即將根莖上的須根除去后曬干,稱為生曬術;火烘系將根莖入炕床或烤房內烘干,稱為烘術。一般每公頃產干貨3-3.75t。11月中旬采收,割取花枝,扎成小肥,陰干后脫粒,曬干,貯藏于通風干燥處。
根莖含揮發油,主要成分為蒼術酮、蒼術醇。味甘、苦、性溫,功能益氣、健脾、燥濕。用于脾虛食少、倦怠乏力、腹脹、腹瀉、痰飲、水腫及胎動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