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磷脂
磷脂,即含有磷酸殘基的酯類,包括有磷酸甘油酯和神經鞘磷脂。磷脂主要以與蛋白質相結合的形式,存在于許多動植物性食品中(表5—5)。一般,每種生物體的磷脂混合物都具有各自的特點,互不相同。
表5—5 含磷脂豐富的食品 單位:質量分數%
食 品 |
含 量 |
食 品 |
含 量 |
蛋 黃 肝 大 豆 小 麥 |
8~10 1.0~4.9 1.6~2.2 0.4~0.5 |
腦 心 豌 豆 糙 米 |
3.7~6.0 1.2~3.4 1.0~1.1 0.5~0.6 |
(—)磷酸甘油酯
磷酸甘油酯為甘油醇酯衍生物。主要有以下幾種:
l、3—Sn—磷脂酰膽堿
3—Sn—磷脂酰膽堿是由磷脂酸與膽堿結合而成,極易吸水,是動植物中分布最廣的磷脂,特別是在腦組織、蛋黃、精液、腎上腺和紅細胞等中含量比較高。由于最初由蛋黃中發現得到,所以又稱為卵磷脂。磷脂酰膽堿具有調節脂肪代謝,防止形成脂肪肝的作用。
2、3—Sn—磷脂酰乙醇胺
3—Sn—磷脂酰乙醇胺在動植機物中含量均比較豐富。其結構和性質與磷脂酰膽堿相似,可能主要與血液凝固有聯系。
3、3—Sn—磷脂酰絲氨酸
3-Sn—磷脂酰絲氨酸在動植物中分布廣泛,但是含量比較少。有關腦磷脂的一些看法目前正在加以糾正。腦磷脂不是單純物質,以前對腦磷脂就是3—Sn-磷脂酰乙醇胺的認定并不正確。就目前所知,它至少包含有兩種以上的物質,其中確證的,除3—Sn—磷脂酰乙醇胺外,尚有3—Sn—磷脂酰絲氨酸。
4、3—Sn—磷脂酰肌醇
3-Sn—磷脂酰肌醇廣泛存在于動植物中。但是,天然存在的磷脂酰肌醇,只有肌醇—l—磷酸衍生物。
(二)鞘磷脂
鞘磷脂是植物和動物細胞膜的重要組成成分,在神經組織和腦組織中的含量非常高,所以,有時也稱作為神經鞘磷脂。目前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工作十分活躍。
(三)磷脂的性質
1、溶解性質
磷脂是一種兩性脂類化合物,因此,不易溶于單一溶劑中,而易溶于大多數含有少量水的非極性溶劑以及混合溶劑中。用混合溶劑氯仿—甲醇溶液可以很容易地將磷脂從組織和細胞中萃取山來。
2、氧化性質
磷脂均是白色蠟狀固體,當暴露于空氣中時,則逐漸地發生顏色的改變,即山白色→黃色→黑色。目前認為,這種顏色的變化過程是由于磷脂的氧化作用而造成的。一般磷脂中含有大約50%的不飽和脂肪酸殘基,所以容易被氧化。當與空氣接觸時,不飽和脂肪酸殘基可能首先被氧化為過氧化物,然后過氧化物再聚合生成黑色的物質。
3、水解性質
磷脂可以被堿或生化酶水解。在強堿條件下,水解產物主要為脂肪酸鹽、磷酸甘油等成分。由酶催化時,不同的酶將會有不同的分解產物。
(四)磷脂的作用
目前認為,磷脂的生化作用主要是用作構成生物膜,并且使生物膜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從食品角度講,磷脂對機體具有一定的營養價值,這主要表現在為合成代謝提供了特定的原材料。這實際上也就是磷脂對機體特定器官和組織補益作用的基礎。另外,一些磷脂在食品工業中也得到了應用,如磷脂酰膽堿在食品工業中廣泛用作乳化劑,磷脂酰乙醇胺是一種抗氧化劑的增效劑等。
二、糖脂
糖脂是一類含有單糖殘基的脂類物質,是動物腦組織、神經組織、植物葉綠體以及動植物微生物細胞質膜等的重要組成成分。
目前,人們一般將糖脂區分為二類,這就是甘油醇糖脂和糖鞘脂。
1、甘油醇糖脂
甘油醇糖脂存在于動物腦組織、脊髓中,特別廣泛存在于綠色植物中,所以也稱為植物糖脂。
2、糖鞘脂
糖鞘脂主要存在于動物腦組織和神經組織中,是動植物細胞質膜的重要成分。
三、甾醇
甾醇主要存在于動物組織中。根據來源,一般將甾醇劃分為動物甾醇、植物甾醇和真菌甾醇三類。其常見的具有營養生理學意義的成分為:膽甾醇(動物甾醇)、7—脫氫膽甾醇(動物甾醇)和麥角甾醇(真菌甾醉)。
l、膽甾醇
膽甾醇俗稱膽固醇,存在于所有動物性脂肪中,特別是在神經組織和腎上腺中的含量豐富。在一般情況下,膽甾醇是維持細胞生長和生存的成分,并且對脂肪的代謝具有比較重要的意義。但是,當過量時,將會發生沉積,引起動脈粥樣化病變。目前,人們還認為膽甾醇與膽石癥、癌癥和神經系統疾病有一定的聯系。因此,膽甾醇對于機體具有雙重影響和作用,如何成就有益的方面而抑制不利的作用,是目前正在研究的重要課題。—般認為,人們應防止過量攝入膽甾醇,特別是某些特殊對象,所以需要對那些富含膽甾醇的食品(表5—6)加以飲食控制。
表5—6 富含膽甾醇的食品 單位:質量分數%
食品 |
含量 |
食 品 |
含 量 |
卵黃油 豬 腦 牛 腦 雞蛋黃 魚肝油 小蝦米 |
5.0 3.1 2.67 1.7l 1.0 0.74 |
雞 蛋 鯽魚子 豬 肝 黃 油 墨 魚 豬肉(肥) |
0.68 0.46 0.37 0.30 0.28 0.ll |
2、7—脫氫膽甾醇
7—脫氫膽甾醇多與膽甾醇共存,主要存在于皮下脂肪組織。可以在紫外光(日光、日光燈)的照射下,轉化為維生素D3。
3、麥角甾醇
麥角甾醇主要存在于酵母等微生物中,可以在紫外光和日光照射下,轉化為維生素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