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是指科學家在實驗室中,把動植物的基因加以改變,再制造出的具備新特征的食品種類。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目前國際上已經實現了部分轉基因食品的產業化,也逐步走向消費者的“餐桌”。
學術界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較大的爭議,從技術研究和安全評價的角度尚無法實現對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做出明確的結論。因此國際上對轉基因食品的管理也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和辦法。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個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傾向支持轉基因產品,而另一個則是以歐盟為代表,對轉基因產品所持態度非常謹慎。我國目前關于轉基因食品的管理,部分參照了歐盟的做法,實施轉基因食品的“標識”制度。
上述立法制度的不同,一方面對農產品的國際貿易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同時也會對農產品的消費市場產生較大影響。歐盟和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為了加強對轉基因和非轉基因農產品的管理,除了對轉基因食品進行標識管理制度外,還建立和實施了非轉基因身份保持(以下稱IP)認證制度。在我國建立和實施IP認證制度,對于促進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發展,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科學引導消費,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范農產品國內市場,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1、IP認證的實施有助于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科學引導消費。
我國食品安全形勢的嚴峻性促進了消費者消費意識的變化,多數消費者購買食品時,逐步走向“選擇性”消費。根據“綠色和平”組織對廣州市民轉基因食品安全意識調查結果表明,56%的消費者會選擇非轉基因食品,而只有11%的消費者會選擇轉基因食品;偏好非轉基因食品的消費者與偏好轉基因食品的消費者比例約為3:1到5:1;另有44%的消費者表示,即使非轉基因食品比同類轉基因食品貴一成,仍然會選擇非轉基因食品。實施IP認證后,將在獲得認證后的產品外包裝上進行標示,表明“非轉基因”身份,結合我國現已實施的“轉基因食品”標示制度,為消費者提供選擇和知情的權利。
2、IP認證的實施有助于促進我國農產品貿易出口,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目前國際上針對轉基因食品的不同立法傾向,嚴重影響了國際間農產品貿易的發展。例如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轉基因產品生產國家,原是歐盟、日本等國家廣大食品生產商的重要食品原料基地,但隨著各國嚴格的轉基因食品法律法規的制定,尤其是轉基因食品的標識要求,廣大食品生產商和零售商紛紛采取非轉基因政策,導致美國原有的食品、飼料原料市場迅速萎縮,而廣大食品生產商紛紛向巴西、中國等國家尋求非轉基因原料的供應。我國目前還沒有開展大規模的轉基因農作物的種植,因此實施IP認證,將有助于擴大我國農產品的出口,促進農產品貿易的發展。
IP認證體系,是為保持非轉基因產品的純粹性,防止轉基因污染,從非轉基因產品的作物種植到產品運輸、(出口)、加工的整個或部分生產供應鏈過程中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保持非轉基因產品的非轉基因“身份”的系統;通過對供應鏈各個階段的轉基因的控制、隔離、檢測及審核評估,確保非轉基因產品含有最低的轉基因成分,并保持詳盡而完整的資料、數據記錄及相關證書。
目前國內農產品和食品出口企業仍有較大比例使用“非轉基因”原料,受到國外政策的影響,這些企業的出口貿易迅速發展,對IP認證有著較大的市場需求,急需通過IP認證,獲得通往歐盟、日本等地區和國家市場的通行證。目前我國國內尚沒有建立統一的IP認證制度。制定IP認證實施規則、技術規范,將有助于規范IP認證的認證管理,推動IP認證的實施,為認證機構和申請認證的組織提供認證實施的依據和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