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轉基因產品仍被日、韓、歐盟等擋在門外;另一方面,無法拿出令人信服的非轉基因產品證明,令許多中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坐失良機。
近日從中國檢驗認證(集團)有限公司獲悉,一種新的認證形式——非轉基因產品認證(IP認證)已在國內啟動。年底前,將有近10家國內企業獲得這個“護身符”。
這家公司是目前惟一一家經國家批準從事提供IP認證服務的機構。眼下,該公司的工作人員陳歷程正在對吉林省有機食品公司進行實地考察。這家吉林公司日前獲得了非轉基因大豆的認證,現在正為玉米和小麥申請“身份證”。
在陳歷程的客戶名單上,類似的出口型企業還有三四家。盡管農產品本身的特點使認證的周期長達3至4個月,但眾多企業仍愿排隊等待。因為獲得IP認證,不僅意味著產品增值,而且會因此獲得國際市場的青睞。
目前除美國外,大部分發達國家仍抵制轉基因農產品。由于我國尚無大規模轉基因作物的商業種植,各國對轉基因產品的苛刻立法為我國農產品出口提供了契機。
典型案例是2000年底,韓國買家因發現美國玉米貨船上有轉基因玉米,轉而向中國購買,美在韓玉米市場的壟斷地位從此結束。
“日本對于非轉基因產品的界定是含量小于5%;韓國是小于3%;歐盟最為嚴格,是小于0.9%。我們建議企業將送檢產品的轉基因含量控制在0.1%以內。”陳歷程說。
除了增強企業競爭力,擴大對外出口外,IP認證的另一個作用是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中國綠色食品總公司副總經理陳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大量轉基因產品與非轉基因產品共同銷售,消費者無從選擇是普遍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