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初步認定,安徽華源藥業未按批準的生產工藝進行生產,生產記錄不完整,有可能是導致“欣弗”注射液集中出現不良反應事件的原因。有關專家對此明確表示,如果最終證明“欣弗”事件是由于企業生產工藝違規所致,那就不是“藥品不良反應”,而是和“齊二藥”亮菌甲素注射液一樣的假藥事件!
和“齊二藥”一樣,安徽華源藥業也是當地響當當的知名企業,也剛剛投巨資通過了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認證。從氣派的廠房和一應俱全的設備看,人們怎么也不會將“假冒偽劣”與這樣的企業掛鉤。然而,接連發生的“齊二藥”事件和“欣弗”事件表明,對關乎百姓身家性命的醫藥用品,再“高級”的“認證”也不能代表企業行為必然規范,更不能代替執法部門的日常監管。
接觸過制藥企業的人都知道,要想拿到“GMP認證”這個東西很費勁,一是花錢多,二是要求嚴格。一位自曝內幕的藥廠負責人披露,他為獲得認證投入不下3億元,而有的企業投入更多達十數億元。這些資金往往是通過多重借貸獲得的,還款壓力大,以至于一些藥企老總交談時;ハ鄦枺海牵停型度胧栈貋頉]有?一些靠舉債渡過了GMP生死關的藥企,拿到認證后已經到了“饑不擇食”的地步。
嚴峻的現實告誡我們,最近幾年被吹噓得神乎其神的GMP認證,已經出現了某些偏差,這就是認證中的表面化現象。監管部門偏重于企業生產設備等硬件設施、程序規范的審查,卻忽視了操作這些設備、執行程序的管理者和員工的素質審核,放棄了對企業經營行為的全流程監管。在“齊二藥”,一些藥品檢驗人員連非常基本的檢測儀器都看不懂,這樣的“GMP認證”豈不荒唐可笑?如此企業生產人命關天的藥品,怎能不出事?
“GMP認證”代替不了執法監督。我們強化對企業的規范化制度建設,開展與國際接軌的標準質量認證,根本目的是為了確保藥品質量萬無一失。如果監管部門的審查重硬件、輕軟件,把“認證”點放在設施、制度這些表面東西上;如果企業拿“認證”當護身符,以為通過了“認證”便萬事大吉,就很難保證不鬧出種種“不良事件”來。